川乌

乌头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下品,《本草纲目》因其辛温有大毒,将其列入草部毒草类。李时珍并明确指出:“乌头有两种,出彰明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之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现今商品乌头已分为川乌和草乌两类。《中国药典》自2005 年版起也分别单列专条。

【别名】

川乌头、鹅儿花、五毒。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川乌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根。

【鉴别】

产于陕西汉中的商品常为子根,药材呈圆锥形或不规则圆锥形,长2~3cm,直径1.5~2.5cm,顶端留有顶芽痕,体表灰褐色,有细皱纹,有时附有多数锥形的小瘤状凸起,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粉质。气微,味辛辣而麻舌,因有剧毒,口尝时要特别小心,尝后要注意漱口。来自母根的“川乌”,呈瘦长的倒圆锥形,长3~7cm,直径2~3cm,外皮灰棕色,棕褐色,有时微带紫色,周围有钉角,多皱缩。顶端留有一茎秆残基。将川乌削平后观察,可见有五角形、七角形或形状不规则的星状环纹(形成层)。

【道地与分布】

本品在四川江油市等地栽培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今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

川乌道地药材质量要求: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以饱满、质坚实、断面色白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