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中药材经验鉴别(第3版)
- 郝近大编著
- 4532字
- 2025-03-14 17:58:48
人参
人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于上品,是一种具有明显扶正固本作用的抗衰老药物。人参因其根与人形近似而得名,为我国特产名贵药材之一。原植物系多年生草本,原为野生。野生人参又称“山参”,生长年限不等,以年久者质佳。多年来由于过度采挖,产量逐年减少,供不应求,价格十分昂贵。因此,人参由野生逐渐转变为人工栽培。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参的栽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产量增加,价格回落,故目前绝大部分商品人参均为人工栽培品。
【别名】
棒槌。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
【鉴别】
人参野生者称野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二者在药材形态上的区别点在于:
1.野山参
(1)芦头:
细长,俗称“雁脖芦”,上段为新脱落的茎痕,形如马牙,故俗称“芦碗”或“马牙芦”,中段芦碗紧密,左右交错层迭而生,俗称“对花芦”,下段不显芦碗而呈圆柱形,故名“圆芦”。
(2)参艼(不定根):
附芦而生,1~3 个,通常粗短,两端细尖,形如枣核或蒜瓣,俗称“枣核艼”或“蒜瓣艼”。
(3)主根:
均粗短,且有“武形”与“文形”之别。武形指主根下部有2 条支根,分开呈八字形;文形指主根形体顺直而细长。武形者多为横灵体,呈短横体、疙瘩体或菱角形,主根的顶部较宽,俗称“宽肩膀”;文形者多顺笨体,呈纺锤形或圆柱形,主根和芦头基本等长或短于芦长,肩下垂,俗称“溜肩膀”。
(4)外皮:
主体上端有细密的“螺旋纹”,皮老,纹深,黄褐色,俗称“铁线纹”。有时环纹延伸至中部或下端,俗称“一纹到底”。
(5)侧根:
俗称“参腿”,2~3 条,腿短粗,上粗下细,向两旁伸展,分支角度较大,如为二腿,则呈八字形叉开。
(6)须根:
稀疏而长,清秀而不散乱,须根上生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俗称为“珍珠疙瘩”或“珍珠点”。
2.园参
(1)芦头:
粗短,仅一面或两面生有“芦碗”,而无“对花芦”及“圆芦”。
(2)参艼(不定根):
无。
(3)主根:
顺长,挺直。
(4)外皮:
主体上端有粗糙的横纹,皮嫩,色白。
(5)侧根:
单腿或两腿并拢,有时具侧根多个,其分支角度均甚小。
(6)须根:
较密呈扫帚状,短而脆,其上疣状突起不明显。
在长白山人参产区流传着一首识别老山参的歌谣:“芦碗紧密相互生,圆腹圆芦枣核艼,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珍珠点点缀须下,具此特征野山参。”老药工师傅们在多年的工作中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鉴别顺口溜:“马牙雁脖芦,下伸枣核艼,身短体横灵,环纹深密生,肩膀圆下垂(或云:细密铁线纹,肩膀落下垂),皮紧细光润,腿短二三个,分裆八字形,须疏根疣密,山参特殊形(或云:须疏珍珠点,文武各有证)。”同时还有“五形全美”的讲究。所谓的“五形全美”,即是指主根、侧根、芦、纹、艼等五方面都合乎要求,十分完美。
有的野山参其外形确实长得很特殊,活灵活现得像个小人形。其芦头连同芦碗形如人头,主根特别粗壮发达,形如人体,芦头两侧各生一个与人的双臂相似,主根下部的侧根呈八字形叉开宛如人的双腿。
3.移山参
商品中的移山参是指将采集到的生长年限较短的山参,移植到居住区附近适宜山参生长的山林中,经过十余年后再行采挖者。因其在生长的过程中经过移栽,故参形有所变异。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
(1)参芦:
由于人参有趋光的特性,移栽改变了原来的位置和方向,致使芦头生成拐脖形,常骤然变细或变粗,不呈对花芦而呈转芦形式。一般的情况是,芦头较纯山参为短,无三节芦。
(2)艼:
多顺长体,不垂直向下而略向两旁斜伸,有时长过主体,中、下部明显膨大。
(3)纹:
表面的环纹较粗,稀疏而浮浅,有时不连贯,常为断头纹,横纹下伸至参根的中下部,所谓的“一纹到底”。
(4)皮:
外皮粗糙而虚泡,不紧密,呈黄褐色而无光润感。
(5)体:
各种体形都有,如横、顺、灵、笨等,但中、下部往往均较肥大。
(6)腿:
明显较为顺长,分裆并拢,不呈叉开状。
(7)须:
均较细嫩,下端分枝较多,须根上的疣状突起小而稀疏。
【道地与分布】
人参当代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尤以吉林为最,长白山人参更是驰名全球。人工栽培人参主产于吉林的抚松、集安、靖宇、安图,辽宁的桓仁、宽甸、新宾、凤城,黑龙江的东宁、宁安等地。
野山参:以生长年限久、浆足、芦长、碗密、带圆芦、体丰满、纹细而成螺旋状、有枣核艼、须根带珍珠疙瘩、坚韧不易折断者为佳。
生晒参:姜生晒参(原皮生晒参)以外表灰黄色、体坚实、皮细有皱纹、内白色、无芦、无须者为佳;全须生晒参以外表灰黄色,体轻虚、皮老、纹深而细、长芦、长须、有艼、无破痕者为佳。
白参:以支大、色白、皮老、长芦、长须、无破痕、纹深、皮细、不返糖者为佳。
红参:以身长、体圆、无抽沟、芦长、腿长、有皮肉、红棕色、半透明、无艼帽者为佳。
林下山参: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长1~6cm。表面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支根多为2~3 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伪品及易混品】
人参生于深山老林,自古就属难得的名贵药材,价格昂贵,常以金银论值作比,所以远在古代就常有伪品人参出现。而现代商品人参的情况更为复杂,各地已发现的伪品大约有如下几种:
1.山土瓜
为豆科植物野豇豆Vigna vexillata(Linn.)Rich.的根。
又名大红参、红力参等。在江苏如皋、南通一带曾误当“朝鲜人参”而栽培,江苏灌云、安徽金寨与浙江也有类似情况,而南京一带则将野生的山土瓜根称为“红皮党”,安徽称绿豆参、土人参,湖北称三叶参,浙江又称土人参。
根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长10~20cm,直径0.5~1.5cm,无芦头,距根头较远处时有分枝。表面常已除去栓皮并经煎煮为灰棕色微透明状,具明显的纵皱纹而带绵毛状纤维,无横环纹,有白色皮孔。质坚实,断面呈角质样。微臭,味淡,嚼之有豆腥气,与人参明显不同。
2.山莴苣
为菊科植物山莴苣Lagedium sibiricum(L.)Sojak的根。又称土力参、土人参。在河南、河北、山西不少地方将此植物当“朝鲜人参”栽培并应用。四川广元称其根为洋参,广西称山墨菜,江苏苏州称猪人参。
根长约12cm,根头直径约1.5cm,顶端有多数暗棕色叶柄残基,紧接根头处常2~3 分歧,侧根直径0.5~0.8cm。商品未去皮者,外表黄棕色,多细纵皱,留有多数点状的侧根痕,角质,断面木部黄棕色,导管明显。去皮者多已蒸过,呈半透明黄棕色至红棕色,为角质状。经常以此冒充“高丽参”。但根无芦头,可与“红参”及“高丽参”相区别。
3.华山参(漏斗泡囊草)
为茄科植物华山参Physochlaina infundibularis Kuang 的根。河南称“热参”或“白毛参”,在沁阳市以其根加工蒸后混称“大红参”入药。陕西称“秦参”,华阴市著名的西岳华山北峰上有栽培。山西省中条山亦有分布。
根呈长圆锥形或圆柱形,直或弯曲,长5~20cm,直径0.5~2.0cm,顶端有细长直立根茎,具类圆形茎痕及疣状突起,主根下部时有分枝,亦如人参形,表面棕褐色、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根头部亦有密集的环纹。质略硬而脆。气微,味微苦,稍有麻舌感。
产区群众多在早春出芽或初夏地上部枯萎时将主根挖出,除去须根,洗净泥土,晒干。也有先除去外面粗皮,再与甘草、冰糖等共煮后晒干入药用。本品含阿托品类生物碱,有毒性。
4.商陆
为商陆科植物美洲商陆(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或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的根。
在浙江、安徽、河北、山东、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近20 年来曾多次发现以本品细长的根加工后冒充人参的情况,有些地方甚至误当商陆为“朝鲜人参”进行栽培。
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下端分枝较多,顶端可见多数不定芽。表面淡黄褐色,具圆点状斑痕及横长的隆起。质坚硬,断面灰黄色。在横切面上,可见到同心性多环维管束的特征,嚼之有麻舌感,凭此可与人参相区别。本品为峻下药,对人体有毒性。
5.土人参(栌兰)
为马齿苋科植物土人参Talinum paniculatum (Jacq.)Gaertn.的根。
在北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陕西、甘肃、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均发现过以本品的根伪充人参的情况。10 余年前,河南有误当其为“人参”而大量栽培和销售者。
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长纺锤形,分枝或不分枝,长7~15cm,直径0.7~1.7cm。顶端有木质茎基残留。表面常除去栓皮并经蒸煮为灰黄色半透明状,有点状须根痕及纵皱。质坚硬,断面呈角质样。微臭,味淡而微有黏滑感。
很多文献报道,此根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能“润肺止咳,治燥热咳嗽及病后虚弱”。但不可充代人参。
6.紫茉莉
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的根。
在湖北嘉鱼县、四川、陕西等地均曾以根蒸熟加工后伪充“力参”“人参”或作“土参”“土人参”销售,湖南永顺混称“洋参”。
干燥的根呈圆锥形,长约10cm,直径约1.3cm,时有分枝。无芦头,主体灰黑色,无栓皮,具明显的纵皱及众多细小的白色晶点。
7.莨菪
为茄科植物莨菪(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 L.的根。
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有分枝或无。长10~20cm,直径0.8~2.5cm。表面灰黄色,可见横向突起的皮孔状疤痕及纵皱纹。顶端有明显的芽痕。质坚实,较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色淡黄,在近形成层的韧皮部呈棕色。气微,味淡微苦。本品所含的生物碱对人体有毒性,应谨防中毒。
8.桔梗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的根。
桔梗又称红白参、和尚头。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很少有分枝,外形多扭曲皱缩,根茎部多已除去(无芦头和芦碗)。栓皮亦大多除去,呈灰黄色,具明显纵皱。断面不平坦,可见1 个浅棕色环,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气无,味微甜后苦。
商品人参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有各种规格:
1.全须生晒参 将人参鲜根(通称水子)全部晒干者称为全须生晒参。
2.白人参 取鲜人参根以针刺伤表皮后用糖汁浸泡,其体形较好者。
3.糖参 取鲜人参根以针刺伤表皮后用糖汁浸泡,其体形较差者。
4.掐皮参 主根表皮用针刺再经糖汁浸泡及侧根用水煮后,再用竹刀进行掐皮使表面成纵皱(即核桃纹),且须根用线束扎者。
5.生晒参 将鲜根的主根、侧根、须根各部分开,单取主根带原皮晒干者。
6.白干参 将鲜根的主根、侧根、须根各部分开,单取主根刮去原皮后再晒干者。
7.红参(生蒸参) 将鲜参剪去须根及支根后用水洗净,蒸至参体柔软,再放入烘炉内烘干。若为白色,可放入温室内继续用火进行干燥。一般园参浆液足壮者多采用此种加工方法。根据人参的形态可分为普通红参与边条红参。
8.红参须 目前的商品规格又分为红直须、红弯须及红混须3 种规格。
(1)红直须:为加工红参时剪下的侧根,或加工白参时剪下的侧根再经蒸、烤、干燥者。
(2)红弯须:为加工红参时剪下的须根,或加工白参时剪下的须根再经蒸、烤、干燥者。
(3)红混须:即侧根和须根相混而不分者。
9.白参须 分为白直须和白弯须2 种规格。
(1)白直须:为加工生晒参时剪下的侧根,用净水将侧根搓成洁白色,勿使破皮,晒干者。
(2)白弯须:为加工生晒参时剪下的须根,用水洗净后晒干者。
10.皮尾参 加工生晒参时剪下的侧根,直接晒干者。
11.活性参(冻干参) 为近年来的新品种,将鲜人参采用快速冷冻干燥的方法加工而成,成品外观较好。
【附】人参种子特征:种子宽椭圆形,略扁,长4.8~7.2mm,宽3.9~5.0mm,厚2.1~3.4mm。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粗糙。背侧呈弓状隆起,两侧面较平,腹侧平直或稍内凹,基部有1 个小尖突,上具1 个小点状吸水孔,吸水孔上方有1 条脉,由种子腹侧经顶端,再经背侧达基部,脉至种子上端后开始分为数枝,凡脉经过处,种子均向内微凹而呈浅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