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分析与临床应用简述

川贝母——尤宜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

川贝母主入肺经,味苦性寒,能清肺热,化痰涎,又味甘质润,能润肺燥,止咳嗽,故可用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咳嗽,尤宜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

使用注意

反乌头。脾胃虚寒及湿痰咳嗽不宜用。煎服,3~10g;研末服1~2g。

现代研究

川贝母、浙贝母均有明显镇咳作用。

用药鉴别

川贝母与浙贝母

功效基本相同,均可用治痰热咳嗽。然川贝母以甘为主,性偏于润,长于润肺止咳,故虚劳咳嗽、肺热燥咳用之尤宜;浙贝母以苦为主,性偏于泄,长于清火散结,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尤宜。

川贝母与知母

均能清肺热、润肺燥,尤宜于肺热燥咳,如二母丸。然川贝母长于润肺,并能化痰止咳,亦善治虚劳咳嗽;知母则重在泻肺热、润肺燥,无化痰之功。

白前——外感内伤、寒热、新久咳嗽均可,尤宜于痰湿或寒痰咳嗽者

白前味辛而苦,性微温而不燥烈,主入肺经,长于降气,故有“肺家咳嗽要药”之称。凡肺气壅滞,咳嗽痰多,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

使用注意

《神农本草经疏》曰:“咳嗽气逆,由于气虚气不归元,而不由于肺气因邪客壅实者,禁用。”故肾不纳气的喘嗽不宜用。煎服,3~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白前有较明显的镇咳、祛痰和抗炎作用。

用药鉴别

白前、前胡

素有“二前”之称,均能降气化痰而止咳,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肺气上逆,咳嗽痰多。然白前药性偏温,以降为主,尤宜于痰湿或寒痰咳嗽者;前胡药性偏寒,能降能宣(既降气化痰,又疏散风热,宣发肺气),尤宜于痰热或风热咳嗽者。

桔梗——咳嗽痰多,无论寒热皆可选用

桔梗药味苦辛,性质平和,主入肺经,以开宣肺气为主要特点。治疗咳嗽痰多,无论寒热皆可选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升散,气机上逆之呛咳、阴虚火旺之咯血者不宜用。因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剂量过大可引起轻度恶心,甚至呕吐,故用量不宜过大,煎服,3~10g,或入丸散。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

现代研究

桔梗有镇咳作用,并有较强的祛痰作用,主要是其所含的桔梗皂苷对口腔、咽喉部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可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黏膜分泌亢进从而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

百部——外感内伤,新久咳嗽均可,尤善治肺痨咳嗽

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主入肺经,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咳均可用之。单用即效,有治肺痨咳嗽的要药之称。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

现代研究

百部所含生物碱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止咳之效。对支气管痉挛有松弛作用,强度与氨茶碱相似。并对流行性感冒病毒、人型结核分枝杆菌、肺炎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现用治肺结核,对痰菌转阴及病灶吸收均有疗效。

款冬花——咳嗽气喘,寒热虚实皆可

款冬花虽属辛温,然润而不燥,主入肺经,以润肺化痰止咳为其特长。治疗咳嗽,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

使用注意

本品虽可用治多种原因所致的咳嗽,然属辛温之品,《本草崇原》曰:“肺火燔灼,肺气焦满者不可用。”煎服,5~10g。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用药鉴别

款冬花与百部

均温润不燥,寒热虚实之咳嗽皆可应用。然款冬花辛温开泄之力较强,故对肺寒痰多之咳嗽尤为适宜;百部甘润之力较强,温性不似款冬花,又有杀虫之功,故久咳及肺痨咳嗽尤宜。

款冬花与紫菀

其性皆温,然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既能润肺止咳,又可化痰,治疗咳嗽,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均可用之。然款冬花重在止咳;紫菀重在化痰。古今治咳嗽方中,两者每多同用,意在相互取长补短,共奏止咳化痰之功。

款冬花与紫菀、百部

均能润肺、止咳、化痰,然款冬花长于止咳;紫菀长于化痰;百部长于润肺。现代研究表明,款冬花、紫菀、百部均有镇咳、祛痰作用。款冬花镇咳作用较好,但祛痰作用不显著;紫菀祛痰作用显著,主要是所含皂苷能显著增加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但镇咳作用不显著;百部还有较好的抑菌、消炎及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枇杷叶——用于肺热咳嗽

枇杷叶味苦能降,药性寒凉,性善清降肺气。主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可单用制膏服用,如以之加蜂蜜或蔗糖制成枇杷叶膏,用于肺热燥咳,痰少咽干者,或配伍应用。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者忌用。煎服,5~10g,止咳宜蜜炙用。

现代研究

枇杷叶有较好的镇咳及平喘作用,祛痰作用较差;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黄芩——用于肺热咳嗽

黄芩味苦性寒,主入肺经,不仅为清热燥湿之佳品,而且尤善清泻肺火,治疗肺热咳嗽疗效甚佳。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煎服,3~10g。用治肺热咳嗽多选用枯芩。

现代研究

本品所含成分黄芩苷与黄芩素能明显抑制致敏豚鼠离体气管对抗原所产生的过敏性收缩反应。并有抑制流感病毒、解热、抗炎等作用。

用药鉴别

黄芩分枯芩(片芩)和子芩(条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

桑叶——外感风热咳嗽,肺热咳嗽或燥热伤肺之咳嗽痰少

桑叶质地轻清,疏散风热,且性味甘苦而寒,主入肺经,既能散风热,又能清肺热,润肺燥。常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邪犯肺之发热、咳嗽及肺热或燥热伤肺之咳嗽。

使用注意

本品轻清发散,甘寒凉润,以疏散风热,清泄肺热为主要特征,若用于肺燥咳嗽多取蜜制桑叶,以增强润肺止咳之功。煎服,5~9g;或入丸散。

用药鉴别

桑叶与菊花

均能疏散肺经风热,用治外感风热之咳嗽。然菊花寒性不及桑叶;桑叶不仅寒性胜于菊花,且止咳力亦略胜菊花,并能清肺润燥,故外感风热之咳嗽,肺热及燥热伤肺之咳嗽尤多用之。

桑叶与牛蒡子

均能疏散风热,用治外感风热之咳嗽。然桑叶又能清肺润燥,还可用治肺热及燥热伤肺之咳嗽;牛蒡子又能祛痰利咽,尤宜于外感风热,咳嗽痰多见咽喉红肿疼痛者。

生姜——肺寒咳嗽,尤宜于风寒感冒之咳嗽

生姜辛散温通,功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肺寒咳嗽,无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均可选用。

使用注意

本品助火伤阴,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煎服,3~9g,或捣汁服。

细辛——肺寒停饮之咳嗽喘息

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故治疗咳嗽以能祛除表里之寒而化寒痰、除停饮为其特点。

使用注意

肺热咳喘、肺燥伤阴之干咳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细辛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g。

现代研究

细辛挥发油能松弛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气管痉挛;其所含甲基丁香油酚对豚鼠离体气管也有显著的松弛作用。

用药鉴别

细辛与干姜

均能温肺化饮,常相须为用,治疗寒饮咳嗽喘息。然细辛在外还能发散风寒,故既可用治寒饮咳嗽喘息,又善治风寒咳嗽喘息;干姜则无发表之功,重在祛除里寒而治寒饮咳嗽喘息。

甘草——用于咳嗽,寒热虚实,有痰无痰均可

甘草味甘性平,甘能补脾、润肺、缓急、调和诸药,并有清热解毒之功。其药性平和,用于咳嗽,无论寒热虚实,有痰无痰均可,单用或随证配伍。

使用注意

不宜大剂量久服,以免水钠潴留而引起水肿,煎服,1.5~9g。润肺止咳宜蜜炙用。因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故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现代研究

甘草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并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核桃仁——肺肾不足,虚寒喘咳,肺虚久咳等

核桃仁甘温而润,归肺肾经,既能温补肾阳,又可补益肺气,还可入大肠而润肠通便,主用于肺肾不足之虚寒喘咳,肺虚久咳等证。

使用注意

补阳之品,对阴虚火旺、痰热咳嗽者不宜用。便溏者不宜用。煎服,10~30g。核桃仁药力较缓,富含营养,一般多作食品少量常服,可起到滋补强壮之效。

现代研究

本品有镇咳作用。

阿胶——阴虚燥咳,虚劳咳嗽

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甘平质润,功能补血、滋阴、润肺、止血。对阴虚肺燥,干咳痰少或无痰者,本品可滋阴润肺而止咳;兼肾阴亏损者,本品又能肺肾双补而止嗽;痰中带血者,还能止血,补其耗损之阴血。

使用注意

本品黏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者慎用。5~15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

百合——阴虚燥咳,劳嗽咯血

百合甘润微寒,功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且尤长于养肺阴,润肺燥,并能止咳祛痰,清泄肺热,而且其作用平和,补虚不碍邪,祛邪不伤正,故为治疗阴虚燥咳,劳嗽咯血的常用品。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煎服,6~12g,亦可蒸食或煮粥。蜜炙可增强润肺作用。

现代研究

百合有止咳、祛痰作用。

用药鉴别

百合与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黄精

均能养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同可用治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痰少证。然百合、玉竹作用平和,滋阴而不碍邪,尤以百合作为食疗用之更多;南沙参、黄精养阴兼补气,对气阴两伤之干咳少痰者用之更佳;北沙参养阴力好;天冬清火、润燥力强;麦冬清火、润燥力不及天冬,但滋腻之性较小。

罂粟壳——肺虚久咳

罂粟壳味酸而涩,药性平和,长于收敛,主入肺经,具有较强的敛肺气、止咳嗽之功。故主用于肺虚久咳不止之证。单用就可获效。

使用注意

《本草纲目》指出:“罂子粟壳,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而且本品有毒,易成瘾。咳嗽初起邪实者忌用。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煎服,3~6g。止咳宜蜜炙用。

现代研究

罂粟壳含吗啡、可待因等成分,能抑制咳嗽中枢,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用药鉴别

罂粟壳与五味子、乌梅、诃子

均酸涩收敛,入肺经而敛肺止咳,对于肺虚久咳常相须为用。然罂粟壳虽敛肺止咳力强,但为有毒之品,不可多用久服;五味子既能收敛肺气,又能补益肺气,能补能涩,可标本兼顾;乌梅、诃子则敛肺而无补益之功,然诃子能利咽开音,对久咳失音者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