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分析与临床应用简述
半夏——善治湿痰、寒痰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入脾、胃、肺经,尤为脾、胃经之主药,能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且尤善治脏腑之湿痰。
使用注意
反乌头。温燥之品,热痰、燥痰应慎用。煎服,3~10g,宜炮制后用。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故治疗湿痰宜选用;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可用治热痰、风痰之证。
现代研究
半夏有祛痰作用,而且其对实验动物还有明显的止咳作用。
用药鉴别
半夏、陈皮、佛手、香橼
均能燥湿化痰,可用治湿痰证,现代研究均表明有祛痰作用。
半夏与陈皮
均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为治疗湿痰、寒痰证的要药,常相须为用。然半夏燥湿力胜,故尤善治脏腑之湿痰;陈皮还能理气健脾,故陈皮不仅为理气佳品,也为治痰要药。
陈皮与佛手、香橼
均有行气之功,又能燥湿化痰,可用治湿痰证。然陈皮长于理脾气,且温燥之性较强,为治湿痰的常用药;佛手、香橼既能理脾气,又能疏肝气,故痰多咳嗽,气滞而胸胁不利者较为适宜,其中尤以佛手更善疏肝解郁,故咳嗽日久痰多,胸膺作痛者尤佳。
天南星——善治湿痰、寒痰、风痰
天南星苦辛而温燥,归肺脾肝经。入脾肺,能燥湿化痰,功似半夏,且温燥之性更甚,化痰之力更强,故善治湿痰、寒痰,常与半夏相须为用。其入肝经,走经络,又长于祛经络风痰而止痉,故还善治风痰。治疗风痰眩晕,多配半夏、天麻等同用。
使用注意
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煎服,3~10g,多炮制后用。
现代研究
本品煎剂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可能与所含皂苷有关。
用药鉴别
天南星与半夏
均能燥湿化痰,用治湿痰、寒痰证。然天南星主入肝经,专走经络,为开涤风痰之专药,尤善治经络风痰;半夏为脾胃经主药,尤善治脾胃湿痰。故治疗湿痰,以半夏为君,天南星佐之;治疗风痰,以天南星为君,半夏助之。
天南星与胆南星
虽同有化痰之功,但性质不同。天南星性温而燥,主治湿痰、寒痰证,而且尤善治风痰;胆南星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药性由温变凉,再无燥热伤阴之弊,功在清热化痰、息风定惊,故为治热痰惊厥所常用。
禹白附——善治风痰
禹白附辛温燥烈,其性升散,能引药势上行至头面,具有祛风痰,解痉止痛之功,故善治风痰,而且尤以治头面部风痰实邪为其特点。
使用注意
禹白附为燥烈有毒之品,孕妇不宜用。用量不宜过大,过大易致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煎服,3~5g;研末冲服,0.5~1g。生品一般不内服,宜炮制后应用。
现代研究
本品有止咳、祛痰、抗结核等作用。
用药鉴别
天南星与禹白附
均能祛风痰,止痉,为治风痰之要药。然天南星专走经络,善于祛经络风痰;禹白附性善上行,重在治头面风痰。
白芥子——善治寒痰及痰湿流注之阴疽肿毒
白芥子辛温走散,主入肺经。功能散肺寒,化寒痰,故尤善治寒痰。取其能透达筋骨经络,善除皮里膜外之痰的特点,还可用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忌用。因白芥子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故消化道溃疡、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现代研究
白芥子小剂量能引起反射性气管分泌增加,而有恶心性祛痰作用。
皂荚——用于顽痰及痰涎壅盛之关窍阻闭
皂荚辛咸而温,辛温走窜,能开通关窍之阻闭;味咸软坚,能软化胶结之痰凝。顽痰胶阻于肺,咳喘气逆,痰稠难咯者,可单用本品,研末制成蜜丸,枣汤送服。
使用注意
内服剂量不宜过大,研末服,1~1.5g;亦可煎服,1.5~5g,若剂量过大易引起呕吐、腹泻等。非顽痰、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现代研究
皂荚所含皂苷能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黏液的分泌,从而产生祛痰作用。
礞石——治顽痰、老痰
礞石味咸软坚,质重性烈,功专坠降。既可用治顽痰、老痰胶结之咳喘气逆,痰壅难咯,亦可用于痰热壅塞所致的惊风抽搐。有治惊痫之良药之称。
使用注意
本品重坠性猛,不是痰热内结之实证不宜用。脾胃虚弱、小儿慢惊、孕妇均忌用。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
现代研究
本品的组成,存在着静态电位差,能促进阳离子交换,产生吸附作用,是其化痰作用的机制之一。
桔梗——寒痰、热痰均可
桔梗辛苦,性平,主入肺经,以开宣肺气为主要特点。外邪犯肺之痰多咳嗽,无论寒热皆可应用。
使用注意
气机上逆之呛咳、阴虚火旺之咯血者不宜用。用量不宜过大。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煎服,3~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本品有较强的祛痰作用,主要是所含桔梗皂苷对口腔、咽喉部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黏膜分泌亢进从而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
莱菔子——痰壅咳喘,胸闷兼食积者尤宜
莱菔子即萝卜子,味辛、甘,性平,归肺脾胃经。善治痰壅咳喘,胸闷兼食积者。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耗气,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煎服,6~10g。涌吐风痰生用;消食下气化痰宜炒用。
现代研究
莱菔子有祛痰、镇咳、平喘作用。
用药鉴别
莱菔子与白芥子、紫苏子
三者均擅长化痰而治痰喘咳嗽,常配伍同用。然莱菔子相对性平和缓,专走脏腑,重在行肺脾胃之气机以消食除胀,故寒痰、热痰均可用之,且尤善治痰壅咳喘,胸闷兼食积者;白芥子辛温燥烈,主走经络,利气机,豁痰结,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宜于寒痰咳喘及痰湿流注之阴疽肿毒;紫苏子辛温气香,性润下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而止咳喘,并能润肠通便,故肺气不降,痰壅咳喘兼肠燥便秘者尤宜选用。
川贝母——善治热痰、燥痰
川贝母苦寒降泄,主入肺经,能清肺热,化痰涎,又味甘质润,能润肺燥,止咳嗽,故尤善治热痰、燥痰之咳嗽。
使用注意
反乌头。脾胃虚寒及湿痰咳嗽不宜用。煎服,3~10g;研末服1~2g。
现代研究
川贝流浸膏、川贝母碱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
用药鉴别
川贝母与半夏
均能化痰,为治痰证的常用药,但寒、热、润、燥不同。川贝母苦寒而润,长于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善治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性燥,长于燥湿化痰,温化寒痰,善治湿痰、寒痰。
瓜蒌——善治热痰、燥痰
瓜蒌又名栝楼、栝蒌。其性味甘、微苦而寒,入肺胃大肠经。可用于热痰、燥痰及痰热结胸、痰气互结之胸痹等。
现入药分为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子)。瓜蒌皮长于清热化痰,宽胸理气;瓜蒌仁长于润燥化痰,润肠通便;全瓜蒌兼有瓜蒌皮、瓜蒌仁之功效。
使用注意
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反乌头。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
现代研究
本品所含皂苷及祛痰作用。
用药鉴别
瓜蒌与贝母
均能清肺热,润肺燥而化痰,善治热痰、燥痰。然贝母长于清润,化痰力好,以燥痰更宜;瓜蒌长于清热,并理气宽胸,润肠通便,对痰热阻肺,咳嗽痰黄,胸闷而肠燥便秘者用之更佳。
竹茹——主治热痰
竹茹甘寒清润,主入肺经,善于清热化痰,开郁除烦。故既可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又可用治痰火内扰,胸闷痰多,心烦不寐。
使用注意
胃寒者忌服。煎服,6~10g。清化热痰宜生用。
用药鉴别
竹茹与竹沥、天竺黄
均来源于竹,三者均能清热化痰,用治热痰证。然竹茹微寒性润,祛痰力缓,主治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及痰火内扰,心烦不寐等证;竹沥与天竺黄又能清热定惊,但竹沥性寒滑利,多用于成人中风痰迷,惊痫癫狂;天竺黄性缓,多用于小儿惊风,热病神昏。
海蛤壳——热痰及痰火郁结之瘿瘤、痰核
海蛤壳咸寒,主入肺经。能清肺热、化黏痰、软痰核,主治痰热咳喘,痰稠色黄,常与海浮石、瓜蒌仁等同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煎服,10~15g,宜先煎,蛤粉宜包煎;入丸散,1~3g。
用药鉴别
海蛤壳与海浮石
均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治疗热痰及痰火郁结之瘿瘤等。然海蛤壳清降痰热之中,尚能利气机,热邪痰结,气机不利之咳嗽胸痛者更宜;海浮石重在化黏痰积块,痰黏成块不易咯出者更佳。不过两者功用基本相似,常配伍同用,尤以海蛤壳用之更多。
海蛤壳与瓦楞子
均为贝壳类药,能消痰软坚散结,用于瘿瘤等证。然海蛤壳性寒,痰热咳喘多用;瓦楞子性平,可治一切痰积,又因具有化瘀散结之功,尚可用于痰积及气滞血瘀所致的癥瘕痞块。
海蛤壳、海浮石与海藻、昆布
两组药均为咸寒之品,能消痰软坚,用治瘿瘤等证。然海蛤壳、海浮石主入肺经,清降痰热力好,多用于热痰咳喘,可谓有形、无形之痰均可应用;海藻、昆布主入肝经,软坚散结力强,主治瘿瘤、瘰疬、睾丸肿痛,并为治瘿瘤、瘰疬的要药。
常山——主治胸中痰饮
常山苦辛而寒,为有毒之品。可用于痰饮停聚胸中,胸膈壅塞,不欲饮食,欲吐而不能吐者。古人常以本品配甘草,水煎和蜜温服。
使用注意
此为有毒、催吐之品,故用量不宜过大,煎服,4.5~9g。入丸散酌减。涌吐可生用。体虚及孕妇不宜用。
用药鉴别
常山与瓜蒂、胆矾
均能涌吐痰涎而治疗痰证。然常山涌吐胸中痰饮;瓜蒂、胆矾涌吐风痰。三者均为有毒之品,且作用峻猛,药后患者反应强烈而痛苦,故现代已少用,本书列举诸药,意在完整介绍中医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