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名解读
  • 于玲
  • 563字
  • 2025-03-14 15:58:03

九、上廉

上廉不仅是穴位名称,在古代针灸典籍中亦表示方位。如《针灸大成》在谈到足少阳胆经颔厌穴的位置时说道:“曲周下,颞颥上廉。”在此句中,“上廉”一词所代表的是方位概念。故上廉这个穴名与同属大肠经的下廉穴之解相近,为“上边”“上侧”之意。细观本穴主治,“胸痛,喘息,脑风头痛”,正是病位在上的病症。

所以“上廉”二字,一是提示本穴长于治疗病位在人体上部的病症;二是暗示本穴长于治疗属于“大肠气”的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上廉与下廉一上一下紧邻而居,同属手阳明大肠经,均位于前臂;而位于小腿部的足阳明胃经亦有名称相同、位置对应的上廉与下廉(现代称为上巨虚、下巨虚)。

在传统文化中,上下对应大小。《灵枢·本输》曰:“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经也。”从解剖的角度看,大肠小肠皆是胃的延续,与“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相符;大肠之一的横结肠,其解剖位置位于小肠之上,与上下对应大小相符;再看横结肠的解剖,其位置几乎紧贴在胃部之下,大肠经恰恰被古人命名为与胃经名称相同的“阳明经”。

巧合的是手阳明上廉的主证是“大肠气”,手阳明下廉的主证是“小肠气”;足阳明上廉的主证是“大肠冷”,足阳明下廉的主证是“小肠冷”。故从两个上廉、两个下廉之主治、命名,以及四穴所属的经脉名称,我们便可以窥见古代圣贤命名穴位的用意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