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精准技术与全程规范化管理
- 刘福全主编
- 1390字
- 2025-03-15 05:31:23
序一
门静脉高压是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或血流异常增加而引起的一系列表现。根据其病因可分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前者最常见,后者少见但病因繁多。根据基础原因,起病轻重、缓急及肝功能储备状态等情况,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无症状或轻微症状,重者可有腹胀、食管胃静脉曲张、腹水、脾大及脾功能亢进,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或胸腹水、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的分型及病因诊断,需要根据临床病史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生化、免疫及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门静脉压力检测(有创和无创)、肝组织病理学(经皮肝和经血管肝组织活检)等资料,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疾病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治疗,涉及药物、内镜、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门静脉高压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诊断方面,对于部分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行导管检查行血管造影,测量心房、肺动脉、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压力,并可进行肝脏组织活检。在治疗方面,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为代表的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30多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器械的迭代,以及操作技术和临床管理的进步,TIPS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展、疗效不断提高、并发症大幅度减少,已经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的重要措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本学科在全国的发展并不平衡,在选择患者、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管理及长期随访等重要环节,尚无规范统一的标准,因而影响了本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
刘福全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门静脉高压领域开展介入诊疗临床工作及相关研究已30余年,完成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9 000多例,其中TIPS 7 000多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研究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长期以来刘教授团队建立了临床资料库和标本库,由专人负责收集、统计、分析及总结临床资料,不断完善操作标准和管理制度,从而优化、改进和创新TIPS技术(“精准技术”)。这些有效措施显著提高了经TIPS建立合理分流通道的成功率,明显降低了手术风险、术后分流道狭窄率和肝性脑病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他们还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短期和长期培训(“千人培训计划”),为学员提供了近距离、全方位、“手把手”学习的机会,获得了极佳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肯定和支持。
为进一步规范、普及、提高TIPS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刘福全教授团结和凝聚内科、外科、肝移植科、ICU、影像科、介入科等学科的专家及临床一线医生,编写了本书。内容既系统全面,又重点突出;既有对国内外进展的介绍,更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既强调规范性,又突出创新性。尤其是本书中列举的典型病例,对临床医生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总之,这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书,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TIPS相关信息和实用技术,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合理、更适宜的医疗技术服务。也希望刘福全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在TIPS规范化临床应用和普及推广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造福更多的患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
亚太肝病学会(APASL)前主席
国际肝病学会(IASL)前主席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