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小萍从脾胃论治风湿病经验撷要
- 阎小萍主编
- 1297字
- 2025-03-18 20:42:41
第一章 健脾和胃法的历史源流及内涵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累及骨与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及其他相关组织和器官的慢性疾病。而中医学中认为风湿病属“痹证”或者“痹病”,是指人体的营卫失调,感受了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者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及毒热,正邪相搏,使肌肤、血脉、经络、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机体失于濡养,而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的肿胀、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僵直、变形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在风湿病发病过程中,肾虚是其发病的根本,但脾虚亦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五变》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从中我们看到正气亏虚是风湿病发病的内在原因。而人体之正气有赖于气血的濡养,脾在化生气血、转输气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若脾胃亏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进一步致使正气亏虚,风、寒、湿、热诸邪乘虚侵扰而致病。
此外《医宗必读》言:“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明代张介宾亦言:“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由此可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需要依赖肾中阳气的温煦,以助其正常发挥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而肾之所藏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与补充,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换言之,风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肾虚,肾虚是基础,病程日久累及于脾,致使脾肾两亏,反过来进一步加重病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改变,脾胃虚损的证候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而在风湿(痹)病人群中尤为多见。首先,增快的工作节奏、不规律的生活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日久导致脾虚,若加风、寒、湿等邪气侵袭,内外交困,易发风湿(痹)病;再者,在风湿病的辨治中,常用药如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雷公藤制剂及苦寒、温燥、搜风剔络的中药等,会造成胃肠道不良反应。且风湿病需要长期反复用药,更使脾胃损伤加重,反过来影响治疗用药、病情控制、生活质量及疾病预后。因此顾护后天脾胃,在风湿病的诊疗中必不可少。
中医认为,脾胃位居中焦,五行属土,为“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称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脾胃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的重要脏腑,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给养。可见,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于人体脏腑功能正常发挥以及机体正常运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针对脾胃功能失调而采用的治法,我们称为健脾和胃法。具体而言,健脾和胃法主要是针对脾胃功能失和,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脾胃的治法,以达到脾升胃降、脾胃调和的目的,在各种疾病的诊治中应用广泛。阎小萍教授在长期诊治风湿病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健脾和胃法的运用,在选药处方上直接或者间接地予以健脾和胃作用的药物,并贯穿疾病辨治之始终,临床疗效颇佳。健脾和胃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治法之一,其具有绵长的历史源流,叙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