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ECMO概述

一、ECMO工作原理

ECMO工作原理是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及二氧化碳排出后再用离心泵将血液注入体内,承担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的功能,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时间。

二、ECMO类型

根据插管入径以及对循环和/或呼吸支持的方式,将ECMO分为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 arterial ECMO,VA-ECMO)及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venous ECMO,VV-ECMO),另外,有在VV-ECMO基础上发展出的静脉-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 arterial veno ECMO,VAV-ECMO)和体外CO2清除的动静脉血体外膜肺氧合。VA-ECMO与VV-ECMO的比较见表1-1。

表1-1 VA-ECMO与VV-ECMO的比较

(一)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是各种急性双心室功能衰竭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也是心脏骤停患儿的抢救性辅助治疗手段。静脉端引流导管入径为静脉,动脉端导管入径为大动脉。静脉端引流导管从近心大静脉或由心房引流血液经过膜肺氧合后再通过血液泵经动脉端导管回输到主动脉,从而在主动脉内形成血压、血流,维持全身重要脏器的灌注。

主要适应证包括:各种原因(包括心脏外科术后、暴发性心肌炎、心脏介入治疗突发事件、等待心脏移植、长期慢性心力衰竭患儿急性失代偿、中毒、溺水等)引起的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心脏移植术后合并右心功能不全、接受左心室辅助装置出现急性右心衰竭、严重呼吸衰竭引发的急性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

(二)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是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动静脉端的插管入径均在静脉。静脉端引流导管尖端一般位于下腔静脉,动脉端尖端位于右心房或近心房大静脉,以便经膜肺氧合后的血液回流至心脏。由于本模式对心脏无支持作用,因此,应用本模式的前提是心泵功能良好。

主要适应证包括:ARDS、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栓塞、大气道阻塞等原因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衰竭。

三、ECMO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①致命的染色体异常,严重的不可逆脑损伤;②胎龄< 32周和/或体质量(< 1.5kg)极低;③无法控制的出血和慢性、恶性疾病终末期。

相对禁忌证:①持续进展的退化性系统性疾病;②有抗凝禁忌、凝血异常、严重出血者;③现存多脏器功能衰竭;④终末期疾病;⑤机械通气> 7~10日;⑥主动脉夹层;⑦不易矫正的先天性心脏畸形;⑧心脏骤停时间超过30分钟。

ECMO是近年来新开展的一项救治终末期心肺功能衰竭患儿的高新技术,该技术可为严重循环、呼吸衰竭的患儿提供稳定循环血量及氧供,使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逐渐恢复。我国ECMO技术的应用呈迅速发展的趋势,开始应用于体外心肺复苏、儿童及成人危重症、中毒抢救、烧伤等领域。ECMO专科护士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熟练急救流程,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制定科学的ECMO护理常规和标准化的护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