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
- 梅开丰 张祯祥主编
- 10106字
- 2025-03-15 08:08:09
第三节 建昌帮传统药业类型与炮制特色
在纵向梳理了建昌帮药业发展历史之后,本节将横向列述建昌帮传统药业的类型与炮制特色。所谓“药业类型”,是指传统药业从事药材贸易与炮制人员的几种形式。所谓“特色”,是想突出讲述建昌帮药业及炮制的与众不同之处。
“建昌帮”与“樟树帮”同属药业“江西帮”,这两个帮所属的地区不同。从地理纬度来说,“樟树”(今樟树市,古属“临江府”)与“建昌”相差不大。樟树属于江西腹地,其水道以赣江为经,以袁河为纬,二水下游合而为赣江而入鄱阳湖。建昌府在樟树之东南,中间隔着一个抚州府。旴江流经建昌府、抚州府,再在南昌汇入赣江。建昌府在江西东南部,邻接福建,地多丘陵群山。这两地的地理位置与民风的不同,最终也表现在药帮的特点不同。至今江西药界流传着的“樟树个路道,建昌个制炒”的谚语,就显现了两帮各自的特点。
“个”,方言“的”字的发音。“路道”,指的是集散药物的路子渠道。樟树帮长于药材流通贸易,熟谙其中的门道。樟树市从水路南可上溯到赣州,翻过梅岭即广东;北可经鄱阳湖而进长江,再沿江上下扩散,可谓四通八达,辐射面甚广,药材集散量大,故或有“南药都”之称。相比之下,建昌的交通没有樟树便利,其药材贸易覆盖面也不及樟树帮广泛。但建昌帮在炮炙方面占有优势。古代药物“炮炙”一词的原义就是用火加工药物的两种方法。“制炒”也就是炮炙(制)的意思。还有谚语说“药不过樟树不灵(或“不齐”),药不过建昌不行”,其意思与“樟树个路道,建昌个制炒”相似,但不如后者准确传神。
“建昌帮”“樟树帮”各有长处,但其经营方式则大同小异。其经营方式,总其大者,可分药行、药栈、药店三大类。据记载,清末,南城还有40余家中药店及20多家资本雄厚的大药商。每个乡镇圩场,都有不少传统的“水药店”(零售饮片的药店)。至抗战前后,南城还有24家大药行、药栈、药店。以下依次分而述之。
一、药行
“药行”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药行,是称整个的药物行业,其中又分熟药行、生药行。熟药行经营经过炮制加工的药物饮片,此以药铺为主;生药行则以经营未经炮制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原药材为主。①本文此处所指的“药行”属于狭义,又称“牙行”,属于生药材交易场所。这类药行常挂的招牌是“南北川广,道地药材”,表示药材来路的正确与多样。
① 郑合成.北方最大之国药市场安国县调查(续).光华医药杂志,1934,1(11):37.
药行(牙行)主要由在生药交易双方充当中介的牙商(牙人)组成。据说“牙”字本是“互”字。宋代称经纪人为“互郎”,“主互事也”。但宋人将“互”字写得类似“牙”字,故转作牙人。
牙人负责接待外地行商,代客购销,或替买卖双方说合,介绍生意,从中抽取佣金,亦可代为存货为职,现代称作经纪人、中介人。此种药行的牙人,只凭“一把算盘一把秤”,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全靠为四方的药商代购、代销、代存、代运,从中抽取佣金为生。②当然,只有对药材业务熟悉的本地人充当牙人,才能有条件代客运送药材,并设仓库代客保管药材。南城的此类标名“牙行”的有“大中协记牙行”“复兴牙行”“源昌牙行”等。牙行报价不用口语交流,而是“袖中乾坤”,即在长衣袖中双方伸出几个指头,互相一摸就可知对方出价,进而敲定大笔买卖。此类牙人中颇有能人,如复兴牙行的王荫雷就有很强的精算能力。
② 龚千峰,祝婧,周道根.樟树药帮的历史与特色.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27-28.
此外,药行中也有大量的庄客(又称“水客”)在进行药物交易。“庄客”本指受药业“东家”派到外埠采购或推销货物的人员。药店派出的人员可在外地药市驻扎建立“药庄”,外地药商也可在本地药市建立“药庄”。庄客负责在外地采买药材,同时推销其本地药材。总之,庄客以在药市交易买卖为主,他们和牙商一样,必须熟悉药价行情。
建昌帮药业的一大特点是药行与药栈或相兼而行。其老板并不像牙商那样仅靠“一把算盘一把秤”,而且大都是独资老板(以自家资本独立经营),也有股份制及合资管理的大药栈。此类药行主要面向外地药商(主要是福建上四府、下四府,以及赣南片等)销售药材。这样的药行兼药栈“东家”往往亲自充当庄客,进行药材交易。有靠山或力量的“庄客”坐庄南北川广,到全国各大药材集散地买进卖出。其买药或订购药材时,常常整座山或一大片药园地承包预订,生意做得非常大。
建昌帮中有既做本地生意,也做外地生意的药行。他们经常在外地奔波,又叫“行商”。行商多往来于道地药材产区,收购道地药材,如四川江油的附子,云南文山的三七、昭通的天麻,普洱的茶叶、龙胆,湖北的茯苓,浙江的浙四味,重庆酉阳的青蒿、玄参,福建光泽的泽泻,关外的人参、鹿茸等。这些药材有时通过南城再外销到其他地区。行商作为不同地区产销之间的中介商,虽无须整天劳作,但一年常常有2/3的时间行走在道地药材产区或交通发达的集散地,披星戴月,风吹雨打,但也能吃香喝辣,见多识广。药材行商多能人,需要超强的药材知识和经营能力才能胜任。
南城出了名、发了财的药业行商有很多,甚至数代相承。现在还能数得出来的行商庄客有:梅柳山、陶华俚等坐庄成都,包揽购销四川道地药材。陶氏后人又坐庄汉口,转运和采购湖北大宗药材,来往于汉口的南城会馆。“合兴隆”药行则坐庄成都、九江、上海、樟树镇,联系樟帮和各路药材。“同善堂”老板包金盛和包长清父子(据说是宋代包拯长兄包播的后人)笃信“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他们经营的药业常在湖南常德、贵州铜仁收购转运药材。饶瑞安坐庄汉口,联系汉口口岸药材运回南城的生意。余松安坐庄上海,联系采购沪上药材。何延生坐庄广州,联系采购南药香料。危氏药业里的危友生坐庄香港,主营祛湿的白花茵陈营销港澳。20世纪50年代还有此种业务。
二、药栈
“药栈”以药材批发为主要经营项目,又分熟药栈、生药栈及生熟药栈。熟药栈专门加工经营中药炮制品即饮片,生药栈专门经营生药材,生熟药栈即生药材和饮片都有。“药栈”介于“药行”与“药店”之间,其经营范围取决于其规模资本的大小。大药栈不仅能批发生熟药材,还可插足药行,坐庄交易,又能兼开药店,前店后栈。也有人称其为“药号”,以“深购远销,自行贩运,零发整批”为主要业务。①药栈门口或厅堂常挂的对联是:“合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旧时南城的药栈甚多,以下略举其大者:
① 龚千峰,祝婧,周道根.樟树药帮的历史与特色.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27-28.
“立成生”生熟药栈房:既有前店后坊式的老药铺,又能长年坐庄河北安国药材集散地。这家药栈出了头刨师傅江安和,善用加杠的雷公刨,刨籽粒药,更会用手推刨片。还有善于切煨附子的头刀师傅刘金生,专门加工附子、半夏、贺云苓等。
“建康·铸记”生熟大药栈:财大气粗,药业做得较大,既从事生熟药材批发,也开办有坐堂行医的大药店。南城著名的张祯祥老中药师13岁就在此药栈入行当徒弟。经“建康”大药栈四位柜员、四把刀的老师傅言传身教,张祯祥学到了中药材鉴别、采购、炮制、保管、经销等一整套知识。张药师后在建昌帮中药饮片厂负责期间,在多次饮片质量管理评比活动中夺得全省全区第一名。1990年,他加工制作的建昌帮中药饮片标本,代表江西省饮片水平出席“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展出。本书中的很多传统炮制法,都出自他的口授身教。
“三元信”生熟药栈(图1-26):这是一家批零兼容、历传数代的老药栈。其零售药店坐落在“药王庙”前,仓库坐落南城下夹城路巷口。药栈房大门上方镶嵌石刻“八卦”吉祥图,栈内有用来称大宗药材的“大捞秤”,以及从北方或关外采购来的人参、鹿茸、黄芪、防风、杏仁、知母、北柴胡等药材,整箱整篓堆放,上触楼板。

图1-26 “三元信”药栈大门旧址
“立仁”生熟药栈:老板易祝三(又名遐龄)曾在黎川“公顺生”药店当学徒,知医懂药。其药材从汉口和福建等地进货。通常由船工、水客带老板的购货清单直达汉口交接订货。每年除夕夜之前,汉口供货商会给“老宾客”“立仁”老板发厚厚的红包。老板则给栈店成员发放红包。易氏后人至今仍有从事医药工作者。“立仁”和“三元信”曾锤炼出一流的头柜师傅朱信如,一流的头刀师傅徐谦福。徐谦福制炒饮片技术娴熟,是建昌帮里少数会煨制附片的师傅之一。他常对人说:“学炮制难,制一味药,要多少手脚、诀窍,讲给你听都没用,非要边操作边讲不可。”他曾在煨附子的糠火中,间隔放置三四坛酒酿,让煨制过程的现场酒香四溢。他切制的煨附片“薄如蝉翼”,且无些微半缺残片。炮制与烹调技艺相通,均讲究“形色气味”和“色香味形”。故徐师傅和帮内其他师傅一样,亦精烹调,做四五桌酒席没问题。他包的饮片药包为“斧头包、船包俚”。“斧头包”的外形如不带柄的斧头,一边厚,一边薄;“船包俚”则外形如船,下边大、上边小。药包用草纸包好,不用绳扎,从楼上扔下地都不会散开。徐谦福带了9个徒弟,均为建昌帮传统炮制技艺的优秀继承者。
“长春泰”生熟药栈:该药栈培养了店员毛开禧、邓占祥等人,以后都独当一面,自立门户。此药栈距离旴江大码头甚近,运送药材船只到了太平桥头,桥头有个叫王文俚的老担夫头目高声吆喝一声,就能聚集到几十上百个担夫前来卸货,生意十分红火。
“义兴生”生熟药栈:1944年创立,兼开药店。其经营管理有“平、纯、空、足”四大特色。“平”是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生意不管大小,就是几分钱一帖的“四季茶”也一样做好。“纯”是药材纯真道地。此店的云南白药、四川附子、长白山人参、关外鹿茸,都是原产地进货。“空”是卖空,在药材保质期内把药材卖掉、清仓,再进新鲜药材。“足”是药源充足,品种齐全,故此药店在汉口、樟树、广东、广西、四川、东北都有坐庄采购①。
① 周春林.建昌帮药业史话.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75-76.
除以上所述药栈外,南城还有其他知名的药栈,如“裕成堂药栈”“豫发行”(“豫兴行”)等等,不再赘述。前已提到,“药栈”介于“药行”与“药店”之间。药行专门的牙人可不需要实体药栈或店铺,如河北安国旧时药市的专门经纪人是以当地农民为主体,经纪只是副业②。太小的药店只需要少数几个人就能维持,因而最能体现建昌帮药业组织结构的就是药栈。
② 郑合成.北方最大之国药市场安国县调查(续).光华医药杂志,1934,2(2):35.
一般药栈兼有采购、营销、加工炮制等业务,需要的人手较多,必须有严格合理的管理办法。药栈或大药店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上有老板,下聘庄客、师傅、徒弟1~6桌(每桌8人)。其中,庄客人数视东家资本大小而定。庄客职责为坐庄南北川广云贵,联系购销业务。师傅则分加工炮制和柜台两组。加工炮制组的师傅根据技术水平,又有头刀、二刀、三刀之级别。头刀师傅多为重金礼聘的炮制技术全面的药师,全面主管店内的加工炮制,具体参加和指导特色品种的加工炮制;二刀师傅主管次一等的饮片加工炮制,如“把子药”(长条成把)的切制;三刀师傅仅为帮衬,多切制草类药材。杂工(即普通药工)也分头杂、二杂、三杂,分别为对应的各级师傅做切制前准备工作。例如在师傅指导下,完成一般药材净选、软化和劳动量较强的工序。柜台组分头柜、二柜、三柜。头柜主持柜组生意洽谈,要求懂生意经和药业行会语言,负责核对和鉴别饮片调剂质量;二柜为主要调剂人员,必须熟悉药柜的“药对”斗谱、各药价格,能把成包的饮片用一张草纸包出“斧头包、船型包”,药包结实不易散开,最后将数服药包用纸绳捆扎好交付顾客;三柜为帮衬徒弟,要完成师傅交待须做的杂事,如及时填补缺药的柜斗、清扫卫生等。药栈(店)人员等级分工明确,帮规森严,要求保密药帮技术,从经营到加工炮制,只许南城籍人参与(此举1949年后废止)。一些建昌帮特色品种的加工炮制(如煨附、贺苓、半夏等),大都在南城有历史背景、经济实力的大药栈制作,密不授人。从前有个叫王二俚的经营饮片门市店,一师傅三徒弟,开业不久,就被告发药材质量不合格,被药业公会摘了招牌。凡不守帮规者,在帮内立受排挤,进不到货,卖不出药,遭受孤立乃至破产倒闭。行会对某些药品的来路及制法都有一定规矩,例如黄芪要买黑沙滩的,党参要买陕西的狮子头,附片、半夏、茯苓要买“义成生”的煨附片、姜半夏、贺云苓等。徒工也不得互相串门,即便见面也不许泄露技术与经济之密。师带徒一律口传心授。
此外,建昌帮还拥有一批驰名的中成药,如参茸卫生丸、全鹿丸、固本丸、八珍丸、太平丸、大力丹、肾宝、清凉散、驴皮膏、红黑膏药、狗皮膏药等。常用药丸直接放在玻璃瓶中,不装盒零售。由于药材齐备、种种精致特色的炮制品种以及一些颇具保密性、割据性的行业规矩,旧时整个建昌帮药业在江西、福建两省40余州县一直保持垄断地位,以维持“药不过建昌不行”的地位。
三、药店
药店又称“药铺”“水药店”等。“水药”就是汤剂,多用药材饮片水煎。樟树帮称之为“咀片店”。前述药行、药栈,其打交道的对象多为药业内部的人员,药店则服务于病家,提供适合服用的药物饮片或成药(膏丹丸散之类),属于门市零售。稍有点规模的药店都是“前店后坊”,即店内前面的堂屋出售药品,后面则是炮制加工药材饮片的作坊。店主需雇工炮制药材,也有的延医坐堂行医,以增加营业量,方便病家。宋代《清明上河图》中药店有坐堂行医者,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旧时药店两边常挂标牌或市招(广告牌),上书“参茸桂麝,膏丹丸散;道地药材,遵古炮制”“丸散膏丹,童叟无欺”等。
来药店买药的主要是街坊四邻及远近回头客。若是熟人还常可赊账记账,月底或年终再还清。进药店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药柜,一般都是大型有许多“药斗”(装饮片的抽屉,抽屉前有药名)的药柜。柜前摆着一张长条形的柜台,供药工分包拣药之用。大药店的柜台一端带拐角,宛如“L”形,故称“曲柜”。柜台前的墙边或设有临时切药的刀案,方便随时为顾客加工特需药材饮片(如人参片等)。关于建昌药铺与药柜的详细介绍,可参本书之末的《传统中药铺、药柜与斗谱——建昌帮药柜斗谱的风格与特点》专文。
另外,有的药店还设有铁锅炉子,随时可为客人姜汁炒黄连、鳖血炒柴胡、酒炒黄芩等。若处方有特殊炮制要求,“义大成”等大药店都有随炒随付的规矩。处方注明1钱或3钱,药店都能随时炒制。柜台上有舂钵,随时可按处方要求打碎籽粒类药物等。大一些的药店还有靠墙放的长铁碾槽,碾药的人要手扶墙上木杠,弯膝推动铁碾轮,随时粉碎处方所需粉碎的较大量的药材。此类炮制,今或称为“临方炮制业务”。大药店还印制有每味饮片单包的药物仿单:注明饮片名称、性味、主要功能和煎药法。药店的曲柜上靠拐角的一边有个小槽,可通柜台下加了锁的钱匣子。钱币通过一块滑板滑入其中,一天一结算。
旧时建昌大药店的曲柜上都巍然放着一只不高但很威风的木雕吉祥物——伏案“药老虎”。各店的药老虎形状大同小异(公私合营后都当迷信物处理光了,未见幸存)。此物传承了“神农尝百草”的尊严。问起它的来由,药店老板都会认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神农氏在远古时代牵着一只坐骑(驯服的老虎),外出寻药采药,“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意外尝试中,老虎中大毒死亡了。为告诫世人警惕,毒药能毒死老虎,何况于人!不懂医药的不可轻为之。建昌帮老药人设计了这只神农坐骑,放在药柜上作为纪念为药献身的“药老虎”。每当药店早晨开业时,药柜人员都会抹干净药柜台面,端正地摆放好“药老虎”,然后,拿起柜台上的算盘,摇晃出几下清脆的“哗啦”“哗啦”声,一天的营业就算开始了。
大药店配制“全鹿丸”等鹿制品时,为表示货真价实,有当街宰杀全鹿的血腥旧俗。药店将裹了红布的鹿头角用绳子吊在树上,几个小时后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待宰之鹿的前蹄悬空,后蹄踩在一只鼓面上,承受着体重。宰杀前的焦灼使得鹿后蹄不断踢碰鼓面,发出嘭嘭声。围观的人越多,鼓声越嘈杂激烈。随着瞬间的穿刺,鹿儿被麻利地开肠破肚,赢得围观人群阵阵喝彩。在现代人看来,这可以算是令人愤慨的虐待动物恶行。但在旧时,此举的促销作用明显。用鹿的全体配方的成药有全鹿丸、参茸卫生丸、补肾壮腰丸、大力丸等。
南城县原有大大小小许多药店,今取其中有特色的药店略述一二。
“怡顺甡”“毛福春”是两家很出名的药店。南城人饶平如写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中就记载了这两家药店(图1-27)。“怡顺甡”门市店卖饮片水药,后面还有加工作坊,兼搞批发,其店老板及师傅都是南城人。“毛福春”中药店是饶平如之妻毛美棠家的祖业。清末“毛福春”药店就开到了福建南平府的建瓯。毛氏资金雄厚,在上海、汉口、福州等地设有药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图1-27 “20世纪40年代南城街景”(见《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插图)
“德和源”是1949年后改名的一家药店,老板黄廷辉,其家七代吃药饭,其前辈在安福、宁都、广昌等地都开过药店。黄廷辉15岁在自家药店当学徒,后自己开店,其生意主要在赣南诸县。黄家代代相传的“淡附片”颇有特色,与四川东坝(巴东)“薄附片”同类。据说小儿科化痰饮多用,效胜半夏。
“裕昌药店”前店后坊,其坐堂医师是赣东名中医文五福,又名文镜清。店员5名,业务能力均很强。其中,罗志铭家传三代吃药饭,后成为南城县医药公司业务股长;吴发俚是该店的头刀师傅,技术全面,带了很多徒弟。
“大成生”始建于清末,为百年老字号药店。店主王法良,自幼随父坐堂习医,医药兼通。其子孙也继承其业,至今仍在南城行医或从事医药行业管理工作。
此外,南城人在周边也开设了一些很有名气的药店。例如“德长怡”是南城人刘氏开的百年老字号药店,店址在临川县腾桥镇。该店的店员徐祖德,以擅长药物炮制闻名。“泰山堂”是南城人易竹仁在广信府上饶市经营的大药店,店内有南城中药师傅朱云轩,其制药使用雷公刨刨出来的饮片非常讲究,如白芍、白芷、黄芩、郁金、当归、姜天麻等。“乾丰祥国药堂”药店是南城籍老板单维国在广丰县开办的,四世相传。单家的炮制师傅都是长辈从南城老家带出来的高手,其中有章春生、章继生、章佑岺、严伯谦等老师傅。其后人单士涛继承家业,且制药技术样样精通,还能制作丸散膏丹。
此外,南城人在福建开设的药店甚多,其数量难以精确统计。福建《南平地区志》载:“清代,江西省中药业陆续有人来(南平)县开设中药店,逐渐形成以城关为中心的中药业及中药饮片加工业。全县中药商注册达70家(包括零售药店、批发坐商、流动药贩),多数为江西南城人经营。”例如清同治年间南城黄湘甫、徐玉英在南平开设“黄椿盛”批零兼营药店。该店药师曾接生、余清桂均为南城人,其徒张菊生亦为南城人。其他南城人在当地开的药栈、药店不再赘举。由南城人在建瓯县开办的中药店有“毛福春”“松龄堂”等7家。南城人李姓家族在福建建宁县开设“仁和祥”药店,四代经营,已是百年老字号药店。南城人邵日政老板在福建南平开设“祥春堂”药店,前店后坊,批零兼营,已历三世。南平“理元治”药店则是南城人梅玉书(光煌)开办。福建光泽县“太和春”药店则由南城籍老药师余春林开办于1945年。南城籍药师在光泽开药店的还有邓、彭、黄、王、饶氏等10余户人家。他们虽离乡多年,但都念念不忘开发建昌帮中药这一祖业。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济康堂”中药店是南城人张国希、张秉镛父子经营的前店后坊大药店。由南城人开的药店散布几乎半个福建,故闽省民谚称“无建不成村”“无建昌人不成市”(意即无建昌人不成村庄、不成市场)。
四、建昌帮炮制技术特色
建昌帮的炮制独特而精妙。樟树帮(或临江帮)老字号“黄庆仁栈”前辈药师杨寿祥(原樟树国药局总经理)认为,樟、建两帮是兄弟关系,两帮各有千秋。杨师傅说:“我的师傅很早就讲过:‘樟树个路道,建昌个制炒。’”建昌帮讲究“认证须确,选方须良,制炒之工必不可少”。故发展“制炒”,是购销渠道不如樟树占优势的建昌帮努力的方向。
建昌帮的工具、制作工艺、饮片都有自己的特色,其总的炮制风格是:“工具辅料土特,工艺取法烹饪,讲究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
在炮制工具方面,建昌帮的刀、刨齐全,特色工具多,切药刀与众不同,具有刀把(手柄)长,面(刀面)大,线直,刃深、吃硬,省力、一刀多用等特点。其饮片以切片“斜、薄、大、光”为特色。樟树、建昌两帮的切药刀大同而小异,刀形近似,但樟帮的刀柄短,刀背与刀柄几乎成直角,刀面稍小,口薄,虽也轻便锋利,但不如建昌刀吃硬、省力。建昌帮的饮片之所以薄而光,与其用刀密不可分。“槟榔不见边,白芍飞上天”“一个槟榔切一百零八片”,对建昌帮的师傅来说不在话下。现建昌镇北街赵南山刀具店制造的切药刀已畅销远近六省。
旧时药界有“见刀认帮”之说,其区别就在刀形、刀柄形状长短,以及刀柄与刀背之间的角度。试比较明代药刀(图1-28,图 1-29)、京帮刀(图 1-30)、樟帮刀(图 1-31,图 1-32)与建昌帮刀(图 1-33,图 1-34)的形状。

图1-28 明代北方切药刀(见《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图1-29 北方药刀(后)与金陵帮刀(前)(郑金生提供)

图1-30 京帮刀(于立伟提供)

图1-31 樟帮刀(曹晖提供)

图1-32 樟刀(于立伟提供)
建昌帮有很多刀功精湛的师傅(图1-35)。帮内曾流传过这样一则故事:年关前十来天,某药店走近一位背着行李求职的中年同乡人,老板按行规安顿他在店里住下,指着两袋药材(分别为槟榔、郁金),示意这就是请他切制的药材。中年人打量了一下,不动声色。此后他每天与店员们同吃同睡,白天在屋里躺着,像没事干一样。转眼快到年关,老板估量这中年人没真功夫,就让头柜师傅转告他:“今年店里年夜饭桌还少个位子,不好意思啊。”中年人一听就明白,也不解释,卷了行囊就走。他走后店里师傅们检查那两袋药材,表面看起来,槟榔、郁金还是完整个儿,但细看槟榔全是薄薄的片,手一搓片片散开。郁金也是如此,每一薄片只有块根头上一点点相连,其余皆为薄片,一碰即散。大家这才明白他是在夜间黑灯瞎火状态下完成的切片。这般高超的刀功引起大家阵阵唏嘘赞叹。店里老板醒悟过来后,后悔得直跺脚,再叫人去追请,早已没了踪影。此虽传说,但建昌帮藏龙卧虎,炮制高手辈出却是事实。

图1-33 建刀

图1-34 建刀及刀案侧视图

图1-35 建昌帮张祯祥师傅在切药
雷公刨也是建昌帮特有的一种刨片工具。所谓“雷公”,是以古代《雷公炮炙论》作者的名字命名。这种“刨”形态特异,刨出的饮片片张多样,均匀美观,效率甚高。市场一度专卖“义成生”刘金山头刀师傅用雷公刨切制的煨附片、贺云苓,不准卖片苓(长方块形,较厚),也不卖“骰子苓”(小四方体形)。正因为建昌帮有特殊的切药刀与雷公刨,因此其饮片以“薄”著称。对于质地坚硬的药材,饮片薄更有利于煎出药汁。张祯祥老师傅至今还保留有百年历史的梨木制成的雷公刨,以及使用雷公刨、按压药材时手上戴着的橡皮护具(图1-36~图1-39)。
此外,建昌帮还有针对不同形状、不同质地、不同性质的药品量体裁衣设计出来的特种炮制辅助工具。这些工具用材不一(铜、铁、竹、木、陶器均有),有枳壳榨、槟榔榉、香附铲、泽泻笼、茯苓刀、附子筛、麦芽篓、炆药坛、长碾槽、圆木甑、猪肝色磨刀石等(参见“第二章 传统炮制工具及应用”),外形古朴简便,用途各得所宜,巧妙适用。
在炮制辅料方面,选料土特,有遵古道地、制备考究、一物多用的特点。其中尤以农村多见的糠(谷壳)运用最有特色,例如用糠煨、炆、煅制药材,蜜糠炒制多种药材,还可将糠用于净选、润制、吸湿、密封养护等方面。“糠”的使用,因地制宜,使“南糠、北麸”成为南北药帮炮制流派的显著区别。建昌帮在其他辅料的运用方面也很有特色。这些辅料有白矾、朴硝、童便、米泔水、硫黄、砂子等,详见各论相关诸药之下。

图1-36 雷公刨(切药面)(梅开丰提供)

图1-37 雷公刨(上刀片面)(梅开丰提供)

图1-38 使用雷公刨的护手橡皮(梅开丰提供)

图1-39 雷公刨及其附属设施
在炮制工艺方面,自古“药食同源”,汤液自古相传源于伊尹,故其工艺多取法于烹饪技术,严守净选、切制、炮炙三关质量,做到“合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谨伺水火不失其度,炮炙精细毋逞其巧”。其中,水制法特别善于分四季水性。在水制方面,建昌帮行内流传着如下行话、俗语:润制药材“看水头”(水的来源性质),有“冬水善,夏水煞”“不明水性,就不懂水制”“久洗无药味,久泡无药气。少浸多润莫伤水,无气无味是药渣”的说法。俗语“切药个徒弟,润药个师傅”,则说明在切制药材前用水浸润药材,以便切制,而对“润药”的技术要求更高。
火制和水火共制的技术与烹饪术相通。建昌帮师傅多能熟谙文武火候的运用,例如武火急速快炒,可使饮片色艳、气香;文火煨炆炙熬,可使饮片保真存性,味厚效高。建昌帮的饮片有别于其他药帮的系列拳头产品甚多,其中有煨附片、姜半夏、明天麻、贺云苓、炆熟地、醋郁金、山药片等。其中附子一味,就可以有4种传统炮制品(煨附片、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20世纪末,在建昌帮药柜上还能看见这些附子饮片名称清晰地雕刻在药斗上(图 1-40)。

图1-40 刻有“煨附”(见上左)名字的药斗(梅开丰提供)
建昌帮精湛高超的炮制技术博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信赖。南城当地流传这样的民谚:“吃药饭的郎,可以不看相。”意思是从事药业的男儿,不用看人就值得信赖。故南城从事药业的青年人,相亲时无须看相,只要对换庚帖,对上生辰八字,就可定亲。此民谚听起来是在谈相亲,实是对建昌药业从业人员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