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灾难流行病学的定义

一、灾难

1.灾难的定义

随着灾难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灾难的定义与分类的确定仍是灾难流行病学研究的一大挑战。灾难和灾害对应的英文词都是“disaster”,在多数情况下,灾难和灾害是同义词。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有时会用灾害表示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用灾难表示人为灾难(manmade disaster)或事故灾难;程度较轻或对人类生活影响较小的破坏性事件称为灾害,程度较重或对人类生活影响较大的破坏性事件称为灾难。为了统一,本书中介绍的灾难包括所有类型的灾害性事件(disaster events)。

有史以来,灾难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其种类繁多、发生率高,极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影响了卫生服务体系的秩序,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重大公共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灾难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灾难内涵和外延理解的多维性,这就导致给全部的灾难下一个统一、精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前期的文献研究发现,当前对灾难的定义有197种之多,灾难的概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1980年,泛美卫生组织(the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PAHO)把灾难定义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达到需要外部援助程度的生态崩溃。

世界红十字会提出:灾难是一种异常事件,突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

1990年,意大利Gunn教授发表的《灾害医学的科学基础》一文中,将灾难定义为:灾难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发生巨大失衡的结果,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物理和功能关系遭到巨大冲击,形成严重的突发事件(也有缓慢的,如干旱),导致现有资源不能满足需求,使得社区必须借助外部甚至国际的援助才能应对所遭受的破坏。这也是目前最为普遍接受的定义。

1999年布鲁塞尔年会上,CRED将灾难定义为:当某事件或状况超过了当地的处理能力,需要请求全国或国际水平的外部援助时,则可定义为灾难。

WHO对灾难所下的定义为:任何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援助时,就可称其为灾难。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专家组对灾难所下的定义则更为简洁,即:灾害是一种超出受影响社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当社区承受能力相对较差时,发生的破坏性事件可对其构成灾难,需要借助外部援助。

美国CDC将灾难定义为: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造成广泛的人员、物质或环境损失,超过了当地的应对能力,需要外部援助。

综合以上信息,尽管灾难的定义尚未统一,但通过总结可发现其都包括两个共同要素:一是灾难必须是破坏性事件,二是其发生的规模和强度超出了受灾社区的承受能力,需要借助外部援助。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灾难是根据外部冲击视角的致灾因子、社会情景视角的脆弱性、生态平衡视角的韧性来综合界定的,也即:灾难是对社会运作的严重破坏,造成广泛的人员、物质或环境损失,超出当地的应对能力,需要外部援助。根据这一定义,灾难可以是超出当地应对能力的任何紧急情况(人为或自然),在一个社区构成灾难的东西可能在另一个社区不会构成灾难。

2.灾难的分类

人类面对的灾难事件复杂多样,既有洪水、地震、飓风等自然灾难,也有现代技术引发的各种工业事故(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三英里岛核泄漏事故)、传染病和恐怖主义等新兴风险事件。进入21世纪,人类遭遇了诸多新型复合灾难事件,如日本“3·11地震”引发核电站泄漏、俄克拉何马市因为石油开采引发地震等新型混合灾难。灾难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其分类的多样性。依据致灾因子(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和灾难事件所致死亡人数、发生周期和可控性,灾难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是指人力不能或难以支配和操纵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自然力聚集、爆发所致的灾难,主要类型有: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旱灾、飓风、海啸和传染病等。人为灾害主要是指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活活动中各种不合理、失误或故意破坏性行为所造成的灾难,主要类型有:社会暴乱、恐怖袭击、纵火、暗杀、难民潮等。我国将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统称为突发事件(emergency events)。

3.灾难的影响

简单地,可以将灾难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类。

许多灾难都会对公众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中一些是直接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由灾难的实际环境力量或这些力量的直接后果造成的。直接的健康影响包括结构性倒塌或飞行的碎片(如钝力创伤)所致的损伤。

其他的、可能导致间接的健康影响;间接影响是由灾难造成的不安全或不健康的条件引起。由于卫生设施的减少、健康服务的减少(初级保健服务、药品等)以及基础设施(电力、水等)的损坏,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灾难发生后,灾难中的环境危害很多。已有的环境危害可能更具威胁性,而新的危害的出现往往导致负面影响。例如,燃料溢出、径流、火灾和排放到水、空气和地面的污水使人们面临许多威胁,包括病原体、细菌和有毒或有害颗粒;地方性病媒传播的疾病在灾难发生后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因为灾难会使动物群体流离失所,并为它们创造新的生存环境。

二、灾难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的定义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它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是人们在不断地同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早年,传染病在人群中广泛流行,曾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人们针对传染病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取防治措施。随着主要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流行病学又应用于研究非传染病,特别是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伤残等;此外,流行病学还应用于促进人群的健康状态的研究。作为一门方法和应用科学相融合的学科,流行病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对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2.灾难流行病学(disaster epidemiology)的定义

灾难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是从公共卫生学的角度研究灾难发生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灾害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发生灾难前、中、后提出相应的公共卫生对策和落实各项公共卫生应急措施,并对预防、救治效果及效益进行评价。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义灾难流行病学为:灾难流行病学涉及灾难短期和长期健康影响的评估,以及未来灾难后果的预测。通过提供信息来进行灾难的态势感知,从而有助于了解灾难发生时的需求、应急响应规划和应急资源筹措。从这个定义的角度,灾难流行病学的主要目标包括:①防止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死亡、疾病和伤害;②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健康信息;③改善未来灾难的预防和减灾策略,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准备未来的响应规划。

灾难流行病学是借助于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讨与灾难相关的问题,具体来说是流行病学在灾难研究中的应用。灾难流行病学不仅可以量化与灾难有关的发病率、死亡率,估计受影响人口的规模,而且可以为灾难暴露与健康结局(特别是长期健康影响)关系的研究提供一种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此外,灾难流行病学还可用来描述灾难所致急性健康结果的自然史及研究疾病预后影响因素,以及评价用于预防和控制灾难中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灾害流行病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它充满了无限可能性,但也存在一定挑战。随着对灾难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其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