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少尿或无尿
一、定义
少尿:学龄儿童每天排尿量<400mL,学龄前儿童每天排尿量<300mL,婴幼儿每天排尿量<200mL,均为少尿。24小时内尿量<50mL或新生儿尿量<0.5mL/(kg·h)称为无尿。
二、发生机制
(一)肾前性
由于全身有效循环量减少,肾血流量灌注不足所致。肾小球滤过压及滤过率降低,继发醛固酮增多,促使水钠潴留,以致尿量减少或无尿。
(二)肾性
由于肾实质损害,与肾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肾血流减少,并重新分布所致。由于肾缺血损害肾小球上皮细胞,上皮细胞足突肿胀、融合、使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由于缺氧、肾中毒、缺血,使肾小管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发生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管基膜断裂及肾小管管腔内大量管型堆积,使管腔堵塞,致肾小管内静水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再者,由于肾小管管壁受损害,管内的原尿向管外渗出,造成间质水肿,同时肾小管内压力增加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少尿。
(三)肾后性
由于尿路梗阻,肾小管内压力增高,发生少尿或无尿。因少尿或无尿,肾排泄功能降低,发生水、钠潴留,形成稀释性低钠血症。肾排钾、镁、磷减少,形成高钾、镁、磷血症。酸中毒可使游离钙增加,但因甲状旁腺分泌减少,且磷自肠道排出与钙结合不能吸收,故发生低钙血症。由于肾排酸保碱功能下降,肾小管对酸性物质的吸收增加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肾排泄障碍,因而血中尿素氮、肌酐等增加。
三、诊断、病因及鉴别诊断
(一)肾前性少尿
常有明显临床表现,如心力衰竭、休克、重症肝病、重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重度低白蛋白血症,可出现凹陷性水肿,但肾功能多在正常范围之内。病因及分类如下。
1.休克及血容量不足
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出血性、过敏性、心源性、创伤性及挤压综合征;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如腹泻、呕吐以及术后造成的大量脱水、出血,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
2.心脏排血功能下降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肺复苏后体循环功能不稳定。血压下降所致肾血流减少。
3.肾血管病变
肾血管狭窄或炎症、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长期卧床不起所致的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高血压危象、肾缺血导致急性肾衰竭。
4.大量溶血
如蚕豆病、新生儿溶血症、血型不合输血、药物性溶血等。
(二)肾性少尿
一般可根据详细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验、检查等做出临床诊断。少数患儿需进一步检查,如放射线检查、肾穿刺活检术等。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类。
1.肾脏病变
各种肾脏疾病均可引起少尿。较常见的有急性肾小球炎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溶血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管-间质炎症(包括重症急性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恶性肾硬化,多囊肾,结节性多动脉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肾发育不良等。
2.严重全身感染引起肾损害
如败血症、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流脑、胰腺炎等。
3.肾中毒
如应用肾毒性药物,生物毒素、重金属、有机物、一氧化碳中毒等。
(三)肾后性少尿
可有上尿路梗阻病史及临床表现,如排尿异常及肾绞痛等。常有少尿和多尿交替出现,尿比重、尿钠、尿渗透压多在正常范围之内。对于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继续完善超声、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帮助诊断。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类。
1.各种原因引起的机械性尿路梗阻
如结石、血凝块、坏死组织阻塞输尿管、膀胱进出口或后尿道。
2.尿路的外部压迫
如肿瘤、腹膜后淋巴瘤、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前列腺肥大。
3.其他
输尿管手术后、结核或溃疡愈合后瘢痕挛缩、肾严重下垂或游走肾所致的肾扭转、神经源性膀胱等。
临床上主要是鉴别肾性少尿或肾前性少尿。一般不难鉴别。鉴别困难时可以行补液利尿实验。具体方法是:1份生理盐水加入2份5%~10%葡萄糖液,按体重20mL/kg静脉滴注。如少尿系肾前性,静脉滴注后1~2小时内即有尿排出。如尿量仍不增多,再静注20%甘露醇5~10mL/kg,呋塞米1~2mg/kg,若出现尿量增加亦可确定为肾前性少尿,而肾性少尿时,尿量无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