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尿路刺激征

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每天排尿4~5次,1周后可增至每天20~25次,1岁时每天15~16次,学龄期每天6~7次。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明显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尿频。年长儿童一有尿意即迫不及待地要排尿的症状称为尿急;排尿时会阴、耻骨上或尿道内感到挛缩样疼痛或烧灼感称为尿痛。尿频伴有尿急、尿痛及排尿不尽感,称为尿路刺激征或膀胱刺激征。

一、发生机制

尿路刺激征主要原因是肾脏、膀胱及尿道疾病。其发生机制主要分为肾脏排泄尿量增加和膀胱储尿功能减少两类。膀胱储尿功能减少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病理基础。①膀胱受激惹:如膀胱、尿道的炎症、结石、肿瘤、异物等刺激膀胱,兴奋尿意中枢,少量尿即对膀胱形成刺激,引起膀胱收缩,出现反射性尿频。②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有占位性病变,或膀胱壁由于失去舒张能力,膀胱绝对容量减少而发生尿频。膀胱如被一定量的残余尿所占,膀胱有效容量减少也可致尿频。③膀胱神经调节功能失常:如精神紧张、癔症及各种引起膀胱调节功能障碍的周围或中枢神经疾病,均可使膀胱排尿功能障碍而致尿频。尿急伴有尿痛者多由于膀胱三角区、后尿道等部位急性炎症或膀胱容量显著缩小所致,或因尿液成分的明显改变,脓尿、结石等刺激膀胱,引起收缩而发生。

二、病因及分类

(一)尿频

生理性尿频是因饮水过多,精神紧张或气候寒冷时排尿次数增多,属正常现象。特点是每次尿量不少,也不伴随尿急、尿痛等其他症状。

病理性尿频按病因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尿量增多

常见于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精神以及神经性疾病。

2.膀胱壁受刺激

(1)感染性因素:

多见于急慢性尿道炎、急慢性膀胱炎,继发于肾脏感染如肾结核、肾盂肾炎、肾积脓等,以及邻近器官感染灶的影响,如阑尾炎、阴道炎等。

(2)非感染性因素:

见于尿路疾病,如膀胱结石、异物、肿瘤等;化学性因素,如环磷酰胺等药物。

3.膀胱容量减少

常见于下尿路感染,如尿道狭窄、尿路结石、尿路肉阜、针孔包茎等,或膀胱颈挛缩、结核性小膀胱、先天性病变、部分膀胱切除术后、外在压迫(腹疝)等。

4.神经源性

见于脑、脊髓损伤或病变所引起的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

(二)尿急

尿急,按病因分为以下几种。

1.炎症 急性膀胱炎、尿道炎,特别是膀胱三角区和后尿道炎症,尿急症状特别明显;急性前列腺炎常有尿急,慢性前列腺炎因伴有腺体增生肥大,故有排尿困难,尿线细和尿流中断。

2.结石和异物 膀胱和尿道结石或异物刺激黏膜产生尿频。

3.肿瘤 膀胱癌和前列腺癌。

4.神经源性 精神因素和神经源性膀胱。

5.高温环境下尿液高度浓缩,酸性高的尿可刺激膀胱或尿道黏膜产生尿急。

(三)尿痛

引起尿急的病因几乎都可以引起尿痛。疼痛部位多在耻骨上区、会阴部和尿道内。尿痛性质可为灼痛或刺痛。尿道炎多在排尿开始时出现疼痛;后尿道炎、膀胱炎和前列腺炎常出现终末性尿痛。

(张建江 史佩佩 曾慧勤 贾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