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阳病

第一节 总论

一、太阳病经证大纲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用“为”而非“谓”,是“造成”之义。因本府与邪成病。浮者,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此受邪之后,气血之力暂衰也。太阳病一般阳浮而阴弱,左手脉大,右手脉小。头项强痛,谓不灵活。项者,前颈后项也。此中恶寒为要,是表层血行障碍,故发冷。此经证初起,是为总纲。以下两条分述中风与伤寒。

膀胱经,足太阳之脉: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此穴为气脉相会之处,上额顶,交颠;下风池,此处针之解感冒、头痛,令气脉通四肢,后沿脊柱两侧,即肾俞外高起之肉,又谓之夹脊双关,又名辘轳关,下臀,下委中,于此处静脉放血可降血压,经外踝至小趾尖。此表支又称浮支。里支又称内支。经腰眼入里,络膀胱;又有一支络肾。太阳为寒水之经,故病则寒气、水亏。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外经微言》又云:“勿劳尔形,勿摇尔精。”又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以春为发生之季节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秋日咳嗽,吃梨可平,下气故也。以秋季气上冲肺故咳。植物亦同,如花生种于地,经云:“子叶为太阴,子芽为少阳,出须为少阳生发之气。”

二、中风与伤寒脉证大纲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缓”者,不紧之义,缓和义,平稳义,非指脉迟。汗出:身上潮者,非大汗也。所谓大汗淋漓病必不除。汗出说明毛窍未闭,热可外透。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紧”者,非数,乃按之不移,如脉气挣扎欲推病出。要者,背上有汗,为中风,背上无汗,为伤寒。此两证,均是外有寒,里有热,方会发病。后人云:风主疏泄,寒主收凝。中风必发热,伤寒有已发热或不发热。受寒后心力被打垮,身体功能受到抑制,故恶寒;内在起反抗之力,故发热。“或已发热”是患者自有抵抗力,故易治;“或未发热”是无阳之证,难治。解表有两条路,养阴除表、扶阳解表。如何运用需因病证而定,如上条无阳者,当扶阳以助其汗,用姜桂附,即可汗出而解。脉之阴阳有三:右为阳,左为阴;如生病则两边脉不同,如蛔虫多时可见此象,右脉大而左脉甚小,此血枯故。后世左右之分有反者,或区分男女者,此误也。故不论男女,右大是气盛,左小是血衰。浮为阳,沉为阴;寸为阳,尺为阴;动为阳,静为阴,静为低沉、不弹手,无动象。故右寸弱者,宜当审查,多有肿块。诊脉之法:掌后高骨之上近心处为关,两边为寸、尺。又有太素脉法:脉靠近高骨者,较清;近臂中筋者,较浊。可断预后。此证无汗,干热者,当用麻黄汤。有汗是气脉尚足,而可抗邪;无汗亦可为内气已虚。故有汗用桂枝温中,无汗用麻黄开毛窍。故麻黄宣肺散寒。麻黄是发散剂、强壮剂、兴奋剂,亦可起到类激素样作用、类补药。针对肾炎的病理法当用麻黄开窍散寒。旧用黄芪煮水因黄芪固塞毛窍,不得退热除病。肌萎缩用黄芪煮水亦须辨证而为。

诊脉之分部法,左手寸关尺为心、肝、肾,右手为肺气、脾、命门。命门者,两肾间之灵空一窍。在身后正中,当十四椎处有命门穴,前应肚脐之神阙穴,左右是京门穴。穴位中凡带“门”字者,均是气脉出入之处。阙亦是门,如故宫门前两阶间雕龙凤处,是神与天子出入之处,称天阙。此四门交叉处,即是中医、传统学术中所说之命门。所谓“脐下三寸”,非向小腹之下,乃向内三寸也。丹田者,即此四门连结之“田”字也。《素问·刺禁论》云:“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是心脏以下七节,此即命门也。命门为人身发电之总窍,即丹田之气。故腹式呼吸可壮丹田,而鼓动丹田可护身、可发力。如遇意外时,可鼓丹田以护头脑内脏;又如芭蕾演员举起时,女演员需鼓丹田气以上跃,则男演员易举之。命门即在右尺处候之。又如右归丸补命门火。命门火衰者,其人畏寒,头脑呆傻,如帕金森病者。用硫黄起命门真火可取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许多丹药,如菩提丹即苦参子(即鸦胆子仁)与滑石粉共混外包,则服之不苦,可治痢疾;升丹治疗肉烂坑欲其长起、降丹治疗皮上生瘤欲其长平等。如帕金森病者亦可效此法。

三、温病脉证大纲

第6条上段: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热者,为患者自体抗病之能。口渴者,为内热重,津液已烧干之故。伤寒则不渴而口吐清水。不恶寒者,即恶寒短暂,患者不自知之;或先已恶寒即潜伏期。如小儿之恶寒短暂,易发高热也。

伤寒与温病本质上均是寒热病。伤寒、中风二证,内热轻,外寒重;故伤寒勿轻用银花、连翘、牛黄等。温病外寒轻,内热重。故温病为热由内之外以驱寒;伤寒、中风为寒由外之内而发病即是传变。温病多为小儿得,伤寒多为老人得。但亦需仔细分辨之。两者以表里、内外、寒热而辨病机。其传变者,温病快而伤寒慢。如温病,外感而速至高热、惊厥、神昏、咯血。其治疗,伤寒宜辛温解表发散,或助以扶阳如麻黄、桂枝、干姜、附子等,以热药强其心力以抗外感;温病若误用麻黄、桂枝则出血,此时心力已起,内分泌充足,即辛凉解表如桑菊饮、银翘散等亦不可用矣,以其发散故。若患者眼屎多,口臭,高热不退,与服逍遥散则损目。此温病故也。已是阳明病,当速清其热,辛寒清热,石膏也;甘寒滋阴清热,玄参可退高热,麦冬、地黄勿用太早,以其凉血故也;苦寒泻热,芒硝、大黄是也。此处当用白虎汤是也。伤寒与温病四诊可别,如温病有体臭。部分肿瘤患者亦见体有异味。脉象:伤寒浮紧或缓,温病为洪、滑、数。洪脉,状如蚯蚓,主有火。滑脉,节奏不清,指下滑动如滚饮,主热、痰。就病机而论,温病是外感而内热偏重者,伤寒则是内气已虚,恶寒重,内热轻。若两病兼有,则合辛温辛凉,用麻杏石甘汤,可表里双解,治受寒,略恶寒而咳者。其人脉浮滑,内热已将出而表未解者,称为寒火。是谓辛温辛凉合用法。

周学霆《三指禅》曰:“有医如井底之蛙,只知墟虚,不知石实;如冬虫夏草,只知寒,不知热。”如有人“被窝寒”者,三伏天畏寒,舌苔黄,是内热太重,故有此象,治宜越婢加术汤。其脉亦为阳明实热之脉也。如血液病、转氨酶升高、甲亢等,皆是热证。

温病起时,即已是但热不寒,表明烧透了,外寒已尽,表明经络已通,热透出,但内部这个热机未止,脉洪、滑数,此时足已热,表寒发热者足凉,患者自不欲盖被。此时宜清热,以白虎汤。白虎汤方:知母、石膏、粳米、甘草。方中石膏为钙质,可稳定神气,知母可稳定肾中阴阳。注意:知母为倒阳药,老人应改为麦冬。年轻人气满而咳,用二母宁嗽丸(知母、贝母、黄芩、山栀仁、石膏、桑白皮、茯苓、瓜蒌仁、陈皮、炒枳实、五味子、生甘草)合承气汤治之。前医有验:“温病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迟。仍余寒者,宜麻杏石甘汤。”

温病若久汗,可见古人所云:“唇不包齿,津液已亡。津液已烧干,死证也。”故治温病不可强责少阴汗。最后出者为心汗,如惭愧、紧张时,腋下之汗也;其次为额头之油汗,不流不干者。见少阴汗,需速服大量滋阴强心之药,如参附龙牡,牡蛎广东称蚝。龙牡可敛助心气,但寒大,故遇寒重人当加肉桂。“补一还少丹”(此为补晓岚先生常用方剂),加温中药桂枝,固表药黄芪等,或加滋阴药地黄等。若心脏病未达此地步,但亦有心间歇,心电图见T波倒置等,此等人亦可是死证,当慎之。此时可看虚里脉,位置在胃上主动脉弓下降处,出左乳下。若此脉盛而太阴脉(又称常在脉,位置在脐旁)却不见跳动,则知不久于人世矣。虚里脉其动应衣者,亦危象。此皆元气不足难固,当急与补一还少丹。

金元四大家中,刘河间(完素)之论较好,但今人则多尊张元素、张戴人、朱丹溪等。清·陆九芝著《世补斋医书》云:“伤寒有五,传入阳明遂成温病。”故依阳明篇以下治温病可矣。如本条“不恶寒”者,烧已透则不恶寒,此已入阳明,当清其热。

第6条下段: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中“自汗出”者,以“阳明为热越,法当多汗,不汗为死证”;只高热而不汗者,以麻黄汤加辛凉解表药,如佩兰、薄荷以透表取汗。或是由发汗过度,“强责少阴汗”而来。当汗不汗,为失治;不当汗而汗,为误治。“脉阴阳俱浮”者,谓左右手俱浮也。“身重”者,无力也;“多眠睡”者,地方水质不好之处,人多嗜睡。为湿热熏蒸,或心力不足所致;《伤寒论》:但欲寐。寐,总打瞌睡,但别人言语尚可闻者。“鼻鼾”者,出气有声,醒时亦可闻之,此时知过劳,或由身体亏损而来,小儿见此当休息,并冲生脉饮与服。此会厌松所致,先是湿热熏蒸,肌肉松弛,下颌落下,睡眠则鼾。此时当托其两下颌角向上,扯直喉咙则可止之。若攻下,则令小便失溲;大小便相关,尿多则大便干,泻肚则小便少。“被火”者,火针及灸等,肿瘤及腹水均不可火之,否则加剧。肿瘤患者勿近烤明火。火针即针上蘸烧酒点燃,然后刺入穴位,则火熄灭而针热。亦包括其他火疗。此证被火时,胆汁则倒流,故微黄。湿热初现阳明,则舌苔黄;热甚则周身皆黄矣。惊者心惊,痫者,抽。瘛疭者,即鸡爪风。熏之亦不可。又此间风温非《温病条辨》所云,乃先有内热而过于辛温之故也。

此条是发汗过多所造成之温病。此条总言温病不得发汗,若温病则热已入阳明,故不可汗,纵辛凉解表亦不可。紫苏叶之类不可多用,否则为强责少阴汗,可致人于死也。紫苏叶、木通若用量过大,则汗、尿太过而成死证也。

四、太阳病阴阳真假辨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于阳”是阳证,能发热者;“发于阴”是阴证,仅恶寒而不发热者。后者为死证,“无阳”证也,此以正气虚极所致。后面论及陷胸证,即病攻下过早,致成胸膜炎、腹膜炎等。此乃已发热而太阳病未解者,误攻所致。如未发热之阴证误攻者,即成痞证,症见胃中有痞块。

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条与上条是纲领性提示,应牢记之。大热欲衣,此心欲衰也。若身热而手足冷,称热深厥亦深,精神病患者见之。是人自觉冷甚。此是明表里内外之事。中医辨证两纲六要,两纲为阴阳,六要为寒热、虚实、表里,若加入真假为八要,此处是真假之辨,加入气血则为十要。

五、传经与不传经及欲解时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此中静者,谓仍浮紧或浮缓也。此云伤寒第一阶段,若脉未变,仍浮紧或浮缓,则法可不变,仍可用太阳病之方。“颇欲吐,若躁烦”者,为心烦、急躁之义。躁,古写为鸟在枝上顿足状。阴不足则躁,阳不足则烦。烦者,怎么侍候都不高兴;躁者,什么条件下都觉不舒服。此时脉已不浮缓而数急,病已入阳明矣。数急即洪数,为阳明经证。若经证已无,面不红,胃不化,肠不通者,为府证,此时脉反沉洪迟。

传经与不传经者,发热、恶寒、脉浮,头项强痛,称太阳病;若表未解,或过发其汗,则成阳明之证。亦分两种:但热不寒为经证,太阳病,发汗或利尿过度,则表虽解而里伤,则成阳明经证;经证未清,则进而成府证。阳明经证用清法:白虎汤治疗发热;白虎加人参汤用于发热,大渴引饮;猪苓汤用治小便不利,发热;栀子豉汤用于心中难受等。潮热自汗为府证。阳明府证用下法: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此云虽已过时,而无后证,则仍依太阳治之。

此处宜注意六经之顺序,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运气之学所用的就是此顺序。本论则用太阳、阳明、少阳的顺序。然而也有采用少阳、太阳、阳明顺序的,如《黄帝内经》。少阳的主证为往来寒热。病邪先感少阳,其次太阳、阳明。然而传变之时,未必完全按照此顺序。如小儿之伤寒,可由太阳速入阳明。其中有来诊之时已传的,也有直中于阳明、少阳的。其传变有直接传的,也有隔经传或直中的,如直接感到食后胆胀痛者。

以上两条,为判断用药之要点。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针足阳明者,刺合谷、足三里,泄其火则止之。注意:虚证不可针,此条当牢记。如肿瘤、半身不遂、糖尿病、腹水等均不可仅用针刺。刺足三里泻胃热,可止牙痛,亦防病传入阳明,以此泻阳明之气也。足三里在胫骨外两筋间,膝眼为经外奇穴。奇穴,即不在经络之上者,人体有许多,知之可提高疗效。又有所谓阿是穴,即哪里痛刺哪里。阿是,吴语一云唐语。下三寸。同身寸,患者左手中指两关节间横纹末端距离,屈指取之为一寸。按紧足三里则解溪之趺阳脉停,则是正穴。此足三里穴不可垂直体表刺入,必水平,当患者仰卧刺入,方可中穴而有针感。

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表解”者,谓不恶寒;“不了了”者,谓未愈,仍有咳嗽等症状。此是风温不尽,应滋阴,或以柴胡汤调之。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此中欲解之时,余证类推之。如阳明后错两小时等。又如重患者多在夜里阴阳交关之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