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及知晓率调查报告
- 张林 刘慧 张彩霞主编
- 9590字
- 2025-03-19 00:10:11
摘要
为了解2022年广州地区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知晓率、满意度及需求,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受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部门)开展了2022年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及知晓率调查。调查旨在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及规范化管理,为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努力推动以社区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为目的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本调查采用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通过语音机器人批量外呼,调查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及知晓率,以及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满意度和获得感;调查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工作满意度。同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满意度,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及满意度,以及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及满意度;调查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其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情况及工作满意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调查对象为在广州市居住6个月及以上、年满18周岁的常住人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对象为在广州市居住6个月及以上、年满18周岁且曾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或接受过咨询服务的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满意度和获得感的调查对象为在广州市居住6个月及以上、年满18周岁的常住人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情况及工作满意度调查对象为广州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
一、主要结果和结论
(一)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满意度较高
1.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总体享受率高,对部分服务项目的享受率较低
(1)参与调查居民享受过至少1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开药”享受率最高(74.99%),其次为“看病”(73.79%)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71.01%)。
(2)女性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孕产妇保健”“育龄妇女补服叶酸”“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享受率较低,均不超过20%。
2.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特征居民存在差异
(1)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项目的总体满意度及各维度满意度得分均较高,得分超过4.80分(满分5分),总体满意率为95.79%。居民对“看病、检查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隐私保护”和“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最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卫生院)配备的药物种类”满意度最低。
(2)不同特征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满意率存在差异。男性、荔湾区、广东省内、已婚/同居、家庭人均月收入为8 001~10 000元、自觉比同龄人健康、最近2周无身体不适或患急性疾病、过去1年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次数为9~12次、2型糖尿病患者及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满意率更高。
(二)语音机器人外呼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较高
1.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知晓率和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总体知晓率较低
(1)方便样本:
该部分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知晓率为55.14%;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率为87.65%,总体满意度得分为4.20分±0.68分;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知晓率为95.38%;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获得率为79.93%;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知晓率为88.27%。
(2)随机样本:
该部分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知晓率为50.11%;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率为85.98%,总体满意度得分为4.14分±0.67分;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知晓率为91.20%;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获得率为70.70%;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知晓率为85.91%。
2.不同特征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存在差异
(1)方便样本:
不同特征的该部分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知晓率存在差异,30~49岁、白云区居民和一般人群类别的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知晓率更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存在差异,男性、70~74岁、白云区居民和孕产妇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更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女性、70~74岁、增城区居民和0~6岁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知晓率更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获得率存在差异,女性、30~49岁、白云区居民和0~6岁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获得率更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女性、30~49岁、白云区居民和0~6岁儿童家长(健康管理)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知晓率更高。
(2)随机样本:
不同特征的该部分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知晓率存在差异,≥ 75岁、白云区居民和0~6岁儿童家长(健康管理)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知晓率更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存在差异,男性、50~64岁居民和高血压患者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更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知晓率存在差异,70~74岁、南沙区居民和0~6岁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知晓率更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获得率存在差异,70~74岁、南沙区居民和0~6岁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获得率更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女性、65~69岁、天河区居民和0~6岁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知晓率更高。
(三)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较高
1.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个别服务项目知晓率有待提高
(1)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服务政策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为92.02%。其中,居民对“预防接种”的知晓率最高,为93.32%;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知晓率较低。
(2)不同特征的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存在差异。≥ 65岁、白云区、广州城镇、已婚/同居、专业技术人员、家庭人均月收入为8 001~10 000元、公费医疗、自觉比同龄人健康或与同龄人一样、有既往疾病史、参与调查前2周内身体不适或患急性疾病、过去1年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次数 ≥ 13次、2型糖尿病患者及在镇卫生院接受服务的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更高。
(3)各类人群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知晓率均较高。除孕产妇外,其他各类人群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知晓率均大于90.00%。
2.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政策的知晓途径多样化
(1)居民知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政策的途径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栏/告示、医生告知、宣传单/宣传册、宣传活动、家人或朋友告知、电视/广播、报纸及各类广告(地铁/公交等)等。
(2)居民主要知晓途径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栏/告示、医生告知和宣传单/宣传册。不同类型人群获取信息的途径存在差异。
3.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1)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满意率较高,为97.90%。
(2)不同特征的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存在差异。≥ 65岁、荔湾区、广州城镇、丧偶、家庭人均月收入为8 001~10 000元、2型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服务、自觉比同龄人健康、过去1年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次数为9~12次和 ≥ 13次的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满意度更高。
(3)各类人群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满意度均较高。孕产妇对相关项目的总体满意率为97.64%;0~6岁儿童家长对相关项目的总体满意率为97.86%;老年人对相关项目的总体满意率为98.42%;高血压患者对相关项目的总体满意率为97.42%;2型糖尿病患者对相关项目的总体满意率为98.54%;一般人群对相关项目的总体满意率为97.45%。
(四)语音机器人外呼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率和满意度较高
1.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率和满意度较高,知晓率和续约意愿率较低
(1)方便样本:
该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为67.28%;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率为82.28%;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率为92.14%,满意度得分为4.32分±0.67分;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为69.60%。
(2)随机样本:
该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为58.14%;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率为85.84%;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率为93.44%,满意度得分为4.31分±0.60分;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为68.34%。
2.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获得率和续约意愿率存在差异
(1)方便样本:
不同特征的该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存在差异,50~64岁、增城区居民、残疾人和计生特殊家庭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更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率存在差异,30~49岁、增城区居民和0~6岁儿童家长(健康管理)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率更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存在差异,女性、30~49岁居民和残疾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更高。
(2)随机样本:
不同特征的该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存在差异,50~64岁、番禺区居民和高血压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更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率存在差异,< 30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率更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率存在差异,65~69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率更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存在差异,天河区居民和0~6岁儿童家长(健康管理)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更高。
(五)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较高
1.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存在差异
(1)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为91.85%。
(2)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存在差异。50~64岁、番禺区、广州城镇、已婚/同居、专业技术人员、家庭人均月收入为8 001~10 000元、公费医疗、有既往疾病史、最近2周有身体不适或患急性疾病、过去1年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次数 ≥ 13次的居民及高血压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更高。
2.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途径多样化
(1)居民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途径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栏/告示、医生告知、宣传单/宣传册、宣传活动、家人或朋友告知、电视/广播、报纸及各类广告(地铁/公交等)等。
(2)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途径主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栏/告示、医生告知和宣传单/宣传册。
3.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满意度较高,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满意度存在差异
(1)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满意度得分及满意率较高。满意度得分超过4.90分(满分5分),满意率为98.97%。
(2)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满意度存在差异。番禺区、广东省外、丧偶、家庭人均月收入 ≥ 10 001元、自觉比同龄人健康、过去1年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次数为9~12次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满意度更高。
4.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存在差异
(1)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总体满意度得分超过4.80分(满分5分),满意率为98.23%。其中,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态度”的满意率最高,为98.99%;对“家庭医生能开具的药品种类”的满意率最低,为98.21%。
(2)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存在差异。番禺区、广东省外、家庭人均月收入 ≥ 10 001元、自觉比同龄人健康、过去1年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次数为9~12次的居民及孕产妇对家庭医生的满意度更高。
5.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高
(1)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高,为97.90%。
(2)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存在差异。男性,≥ 65岁,荔湾区,广州农村,小学及以下,丧偶,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享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高血压患者,在镇卫生院接受服务,有既往疾病史,过去1年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次数为5~8次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续约意愿率更高。
(六)语音机器人外呼调查医务人员满意度情况
1.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1)医务人员的培训机会率为96.54%、晋升帮助率为88.33%。
(2)医务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率为83.72%,满意度得分为4.21分±0.82分;对薪酬福利的满意率为75.84%,满意度得分为4.08分±0.93分;医务人员综合工作满意率为86.11%。
2.不同特征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
(1)不同特征的医务人员的培训机会率存在差异,白云区医务人员的培训机会率更高;晋升帮助率存在差异,50~61岁和花都区医务人员的晋升帮助率更高。
(2)不同特征的医务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存在差异,31~40岁和增城区的医务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更高;对薪酬福利的满意度存在差异,31~40岁和增城区的医务人员对薪酬福利的满意度更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51~60岁和增城区的医务人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工作满意度更高。
(七)线上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工作现状、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及工作满意度情况
1.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及工作现状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多数为在编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从事岗位多为护士、全科医生及公卫医师,近半数医务人员工作年限为5~15年,大多数医务人员为初级或中级职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月收入为4 001~6 000元者最多,近半数医务人员不值夜班,多数热爱工作,家人支持度较高。
(2)大多数医务人员承担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相关工作。大多数医务人员具有获得上级培训的机会,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晋升有帮助,同时对以后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有一些或很大帮助。
2.医务人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不同特征医务人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存在差异
(1)医务人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知晓率为97.87%。对“预防接种”的知晓率最高,为98.10%;对“卫生计生监督协管”的知晓率最低,为94.05%。
(2)不同特征医务人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女性、36~45岁、荔湾区、已婚/同居、本科、广州城镇、在编、公卫医师、工作年限为16~29年、职称高、月收入高、每周值1次夜班、热爱工作、获得家人支持、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有上级培训的机会、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晋升职称有帮助、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以后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帮助的医务人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更高。
3.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有待提高
(1)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有待提高,总体满意度得分4.24分±0.91分(满分5分),总体满意率为66.98%。医务人员对“工作本身”“工作回报”“医院组织管理”“医院内工作环境”和“社会执业环境”各维度满意率分别为73.73%、66.83%、71.22%、71.72%和73.47%。医务人员对“药品的质量与疗效”项目的满意率最高,为82.19%;其次是“药物使用的自主决定权”,为81.46%;对“个人收入、福利”项目满意度最低,满意率为69.55%。
(2)不同特征医务人员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存在差异。荔湾区、高中(包括中专和技校)及以下、广州城镇、在编、镇卫生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年限短、职称高、收入高、夜班次数少、热爱工作、工作受到家人支持、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有上级培训机会、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晋升职称有帮助、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以后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的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3)不同特征的医务人员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存在差异。荔湾区、高中(包括中专和技校)及以下、广东省外、在编、镇卫生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年限短、无职称、收入高、夜班次数少、热爱工作、工作受到家人支持、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有上级培训机会、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晋升职称有帮助、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以后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的医务人员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更高。
(4)不同特征的医务人员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存在差异。男性、61岁及以上、荔湾区、已婚/同居、本科、广州城镇、镇卫生院、行政管理人员、职称高、收入高、夜班次数少、热爱工作、工作受到家人支持、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有上级培训机会、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晋升职称有帮助、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以后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的医务人员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更高。
(5)不同特征的医务人员对医院组织管理的满意度存在差异。男性、荔湾区、高中(包括中专和技校)及以下、广州城镇、在编、镇卫生院、行政管理人员、职称高、收入高、夜班次数少、热爱工作、工作受到家人支持、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有上级培训机会、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晋升职称有帮助、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以后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的医务人员对医院组织管理的满意度更高。
(6)不同特征的医务人员对医院内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存在差异。61岁及以上、荔湾区、高中(包括中专和技校)及以下、广州城镇、在编、镇卫生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年限短、职称高、收入高、夜班次数少、热爱工作、工作受到家人支持、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有上级培训机会、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晋升职称有帮助、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以后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的医务人员对医院内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更高。
(7)不同特征的医务人员对社会执业环境的满意度存在差异。31~35岁及以下、荔湾区、高中(包括中专和技校)及以下、在编、镇卫生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年限短、无职称、收入高、夜班次数少、热爱工作、工作受到家人支持、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有上级培训机会、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晋升职称有帮助、认为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对以后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的医务人员对社会执业环境的满意度更高。
二、建议
(一)多措并举,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享受率及满意度
1.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居民深入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卫生院的服务项目和内容,提高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改善硬件设施配备和服务环境,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2.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药物配比和种类,有效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健康服务。此外,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在岗培训、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形式,完善相关培训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尽可能满足居民的诊疗需求,增强居民的获得感。
(二)提高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满意度及服务项目的获得率
1.线上结合网络信息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科普知识、联动通信运营商定期发送科普短信等,扩大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
2.线下坚持定期在当地开展健康知识宣传讲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
3.基层卫生服务部门在提供服务通知时、服务过程中、服务结束后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其所含内容进行宣传,如在进行电话或短信通知时附加简单宣传。
4.在服务结束后为居民解读检查报告,并针对异常体检结果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提高各人群服务项目的获得率以及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三)提高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政策的知晓率及满意度
1.构建多维度宣传矩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宣传途径与医疗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居民充分了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免费服务政策。
2.强化基层医防深度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就诊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流程。
3.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完善绩效激励机制,转变医务人员的被动服务意识,以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形成服务标准,让服务更加合理,让流程更加顺畅,让服务更贴近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续约意愿率
1.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签约服务,培养其主动获取服务的意识,提高签约服务群众的知晓率。
2.发掘服务质量好、群众认可度高的家庭医生典型模范,树立家庭医生热心服务群众的正面形象,提高社会对家庭医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广泛推广与服务实施打好群众基础。
3.发掘优质高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发挥正面示范引导作用,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开展网上签约服务,建立签约服务网站、手机客户端等网上签约平台,居民可通过网上签约平台向家庭医生提出签约申请,提升签约服务的便捷性。
5.搭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线上交流平台,帮助家庭医生利用网站、手机应用程序等媒介,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指导、健康宣教、疾病预防、就诊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
6.借助微博、微信等建立签约居民“健康俱乐部”“健康粉丝群”等互动交流平台,增加签约双方互信互动,发展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改善签约居民的服务感受,提升其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
(五)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1.丰富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居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签约主动性,加强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中的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通过签约服务获得更加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提升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完善药品配备与硬件设备。针对不同签约人群细化服务内容,加强对慢性病的预防指导,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签约居民个人开放,根据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提供优质的健康教育服务和优化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全科和专科医生的协作,促进基层医防融合,确保签约服务的连续性、协同性和综合性。
(六)优化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考核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1.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可结合服务数量、工作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在保证医务人员认同薪酬管理制度、福利待遇的前提下,提高工作质量。
2.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倾听医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而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七)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能力、知晓率及工作满意度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备,按照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标准配备足够的人力,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稳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提升服务质量。
2.加强对工作年限较短、月收入和职称较低以及护士、药剂师、检验人员等多种岗位的医务人员的培训,增加医务人员晋升、考核中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所占比例,有利于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知晓水平。
3.合理提高医务人员的薪资水平,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使付出和待遇相匹配,调动医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
4.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制定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的科学绩效评价政策。
5.重视医务人员的高层次需求,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多种途径的科研和学习机会,帮助医务人员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6.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评价,肯定医务人员的工作价值,激发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服务基层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