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以持续性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和/或咳痰及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常由于大量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并受到宿主因素影响引起气道和/或肺泡异常而致病。2002年,我国7个省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总患病率为8.2%,慢阻肺患者数高达4 300万。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在中国10个省份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3.7%,我国慢阻肺患病数约达9 990万,慢阻肺成为仅次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第三大慢性病。2014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显示,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第四位死亡原因,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而被纳入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2017年中国慢阻肺病死率为683.8/万,病死人数达96.59万,已成为第三位死亡原因。此外,全球各地区慢阻肺发病率或患病人数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慢阻肺防控形势极为严峻。

慢阻肺可防可治,早发现、早诊治非常重要。肺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慢阻肺的主要方法,也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肺功能检测率在《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被纳入规划目标,提出到202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肺功能检测率预期性指标为25%。然而,目前我国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为目前各级疾病防控机构及医疗机构缺乏慢阻肺筛查的技术指导。为此,本书编者组织慢阻肺防、治、管领域经验丰富的临床及公共卫生专家编写了这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策略与实施》,书中涵盖慢阻肺临床诊治、筛查方式、流行病学调查策略与实施、慢阻肺分级诊疗与管理等内容,结合相关文献指南进行解读。重点面向基层医护人员,旨在普及慢阻肺相关临床、公共卫生及政策知识,提高对慢阻肺的认知水平,增强慢阻肺防治意识,强化防控工作能力,助力基层医疗机构逐渐形成慢阻肺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有效管理的工作机制,指导慢阻肺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治疗,使慢阻肺诊治进入更规范全面的新阶段。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错误纰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