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内外伤辨惑论》,一称《内外伤辨》,是金代名医李东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唯一一本他生前定稿并有自序的著作。全书阐述了对内伤病辨治的独到见解,反映了东垣保护脾胃元气,从脾胃论治内伤病的学术特点。

一、《内外伤辨惑论》与作者

《四库全书》提要载:“前有自序,题丁未岁,序中称‘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以长历推之,其书盖出于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序中提及的丁未年即公元1247年,金哀宗正大九年即1231年,因此后世学者多认为此书成书于1231年。但是细观之,书中有“向者壬辰改元,……,余在大梁,……以平生已试之效,著《内外伤辨惑论》一篇”等文字(《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说明书中至少有部分内容是在壬辰(1232)改元后补入的。因此,笔者推测东垣在1231年完成了本书的初稿,之后或有修改增补,至1247年写序时才最后定稿。

作者李杲(1180—1251),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地区)人。年轻时母病,为医杂治而亡,东垣痛感因不知医而不能尽孝,遂立志学医,后捐千金拜名医张元素为师。张元素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很有研究,主张治病从辨识脏腑的虚实着手,根据气候和病人的体质灵活用药。东垣尽得其学,而且成就超越了其师。

东垣在张元素脏腑学说的启示下,阐发《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倡导补中升阳等用药法度,被后世称为“补土派”,与刘河间、张子和、朱丹溪齐名,合称金元四大家。

东垣生平著述颇多,存世而广为流传的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活法机要》和《东垣试效方》等。其中《内外伤辨惑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内外伤辨惑论》目前是祖国医学第一部内伤病学专著。全书3卷,卷上主要是辨证,从各方面讨论内伤病与外感病的区别;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尤其是劳倦伤元气;卷下论饮食内伤,提出对此病的看法,以及如何根据所伤病情正确处理等问题。

1.内伤与外感病的辨别

东垣所处时代,战乱频仍,人民饥困劳役,寒温失所,疾病丛生,但时医大多背本趋末,舛错莫省,内外不辨,虚实逆行。深感于此,东垣著书专述内伤与外感病之鉴别,以此“推明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之横夭耳”(《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东垣通过辨阴证阳证、辨脉、辨寒热、辨外感八风之邪等13“辨”来阐述内伤与外感病的不同。例如,在“辨口鼻”中,东垣认为内伤饮食劳倦,首先犯于脾胃,脾开窍于口,其病理变化直接表现于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唾”;而外感风寒,首先犯肺,肺开窍于鼻,故其病理最易表现于鼻:“鼻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力”,如果是伤寒则鼻壅塞而干,如伤风则鼻流清涕。可见东垣辨证之精细。

本卷最后两篇指出两种情况尤需细辨:第一种是因劳役所致表虚而不慎感受的风寒与外感风寒的辨别。第二种是暑天劳役过甚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的辨别。说明东垣对内伤病与外感病的种种不同表现观察得非常细致,说理清晰,而且十分强调它的重要性,不能审此,是“实实虚虚,医杀之耳”(《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2.饮食劳倦脾胃内伤论

东垣禀《内经》之义,重视后天之本,他认为“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如果饮食失节则脾胃受伤,进而会导致元气损耗。因此,虽然内伤病与外感病在证候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但其本质却大相径庭。“伤外为有余”,“伤内为不足”,因而治疗方法是“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这是《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宗旨。据此东垣创立了补中益气汤。

东垣立补中益气汤的本旨是用黄芪来益皮毛闭腠理,用人参补肺气,用甘草来泻心火,用白术来除胃中热,用升麻、柴胡来引黄芪、甘草之气味上行,用陈皮理胸中之气,用当归来和血。这就是用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的方法。而劳倦伤中之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因此应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随时加减。如果饮食劳倦脾胃内伤发生在长夏湿热大胜之令,便成为暑伤胃气之病,治以清暑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发于秋燥之令,东垣称之为“肺之脾胃虚”,治用升阳益胃汤等;发于冬寒之令,东垣称之为“肾之脾胃虚”,治可用沉香温胃丸等。

由此可见,东垣主张从脾胃论治内伤病,但要审因论治,随时用药,灵活变通。甘温益气升阳是其主要成就,但其并未局限于此,这对现代临床也有很大的启发。

3.内伤饮食的治法用药

东垣重视胃气,他认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因此,治疗内伤饮食,应用消导药要了解宜禁。他尊崇张元素的枳术丸,此方用白术的甘温补脾胃之元气,用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用枳实来泄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并用荷叶以引胃气上升,烧饭协助白术滋养谷气,而补令胃厚。在枳术丸的基础上,东垣根据病情的不同变化创立了九首变方,其运用之灵活可见一斑。

东垣还指出,要“临病制方”“随时用药”。因为饮食所伤,不能笼统而言,应根据病情重点,有针对性地给以恰当的消导方法。同时还要考虑所伤饮食的或寒或热,与时令气候的相互关系等,除消食外,要适当照顾时令配伍用药。

东垣还强调,应通过辨明“病气有余不足”来指导用药。“假令病气有余者,当急泻之以寒凉之剂,为邪气胜也;病气不足者,急当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此真气不足也”(《内外伤辨惑论·说病形有余不足当补当泻之理》)。并告诫医者,用药当本四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学习应用《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虽然是只有两万来字的一本小书,但是要掌握其内涵要旨还是不容易的,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东垣的辨证论治方法

本书书名已清楚地点明内容是讲内伤病与外感病的鉴别。这种鉴别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特别是上卷13论,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其辨证之精细,观察之全面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把这种辨证方法活用到临床具体病例的辨治中,也就是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

2.联系经典,了解其学术渊源

众所周知,东垣师从张元素,张元素的医学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和《难经》。东垣在张元素脏腑议病的启示下,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探讨,极为深刻。

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每先引用《内经》《难经》的原文,进而作阐述发挥,最终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因此,理解《内经》《难经》中相关条文的意义,对理解东垣的学术思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掌握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也可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联系临床,掌握东垣制方用药的经验

学习古人经典,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古人好的经验运用到现代临床中去,在认识了东垣的理论内涵后,进一步学习东垣的组方用药经验,就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了。

本书共载方四十余首。这些方并非全是东垣所创,其中包括活用仲景的瓜蒂散、五苓散。在这几十首方中有两大主方:其一是他创制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其二是其师张元素的枳术丸。书中约有一半方剂是根据这两首方剂变化而来。读者在熟记东垣方剂的同时应该仔细体会他灵活运用的心法,才能在临床上随机应变,得心应手。

《内外伤辨惑论》是东垣的第一部著作,其理论经验在他后续的《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以及其弟子罗天益的《卫生宝鉴》等书中均有发挥和完善。另外,东垣师承张元素,了解张氏的《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等著作对理解东垣的理论也有所帮助。所以,如果要全面把握东垣对内伤病辨治的独到理论和经验,还应该学习上述相关著作,才能够有全面透彻的理解。

李一鸣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