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世医得效方
- (元)危亦林撰 田代华等整理
- 2881字
- 2025-03-15 10:14:24
导读
《世医得效方》为元代著名方书,尤以骨伤科对后世医学的影响较大。本书自元至正三年(1343)刊行后,历代流传较广,成为研读中医的重要参考书。
一、《世医得效方》与作者
《世医得效方》为元代名医危亦林撰。危氏字达斋,元代江西南丰人,生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卒于元至正七年(1347),亨年70岁。曾任南丰州医学教授、官医副提领。
危氏生于世医之家,其高祖云仙游学东京,遇古代名医董奉之远孙,授以大方脉,还家医道日行;伯祖子美复传妇人、正骨、金镞等科;祖父碧崖得小方科于周氏;伯熙载进学眼科及疗瘵疾;至亦林已有五世。亦林自幼好学,弱冠业医,终生不殆,学益备,技益工,乃参究疮肿、咽喉、口齿等科,全活者益众。晚年感先世医学传受之难,而方书浩如沧海,猝有所索,目不能周,于是自天历元年(1328),取平昔所用古方验而无失者,并近代名医诸方,参之高祖以来师授家传,昕夕弗怠,刻苦凡10年,以《圣济总录》及当时太医院所颁十三科之目,分门析类,编成是书。书成,江西官医提举司以是书牒太医院,又下诸路提举司重校,复白于太医院,尔后始得刊行。
本书共分20卷,按《圣济总录》及当时太医院所颁十三科名目分类,先简述各科病证于前,再以病证分列方药于后。其中,卷1~10为大方脉杂医科,分为91类;卷11~12为小方脉科,分为68类;卷13为风科,分为10类;卷14~15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分为33类;卷16为眼科,分为10类;卷17为口齿兼咽喉科,分为6类;卷18为正骨兼金镞科,分为29类;卷19为疮肿科,分为24类;卷20为孙真人养生书节文。另外,针灸内容则散附于各科之中。
二、本书的学术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汇集元代以前验方之大成
本书为危亦林汇集古今已验之方,结合五世家传和个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故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中医各科方剂。经过粗略统计,除去参见重复者外,其中,内科方1 300余首,小儿方320余首,风科方50余首,妇产科方320余首,眼科方100余首,口齿咽喉科方100余首,骨伤科方70余首,疮肿科方220余首,养生方20余首。总计2 500余首。虽不若当时流行的《圣济总录》所载方剂(2万首)为多,但却是家传治病历试屡验者,故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如治疗内科肿满的秘传8方,治疗痈疽的秘传10方,治疗扑损骨折的二十五味方等,均是危氏家传的经验方。可见,本书乃是汇集元代以前已验方剂的大成之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读者可以据证选方,参酌应用。
2.采用病证方药结合的编写模式
危氏在编写本书过程中,采用了宋元以来传统的方书编写模式,而又有所改进。一方面,他用《圣济总录》和元代太医院所颁十三科名目分类,每科之后先述病证,后列方药;另一方面,又对病证进行了详细分类。例如在大方脉杂医科中,先总论集脉说、集病说、集证说、集治说,然后分伤寒、伤风、伤暑、伤湿、中寒、中暑、中湿、四气兼中、四气相感、痎疟、痰厥、眩冒、诸气、中气、诸疝、腰痛、眩晕等91类,有些病证再分细类,如眩晕分有风证、感寒、伤暑、中湿、七情、痰证、失血、下虚等。又如在小方脉科中,先总述活幼论,然后分初生、噤风、脐风、撮口、不乳、变蒸、通治、惊候、急惊、慢惊、外感、诸热、痰嗽、疮疹等68类,有些再分细类,如诸热分有潮热、惊风热、伤积热、麻豆热、变蒸热、疳热、瘅毒热、胎热、骨蒸热、实热、虚热等。其他各科,亦多类此。本书所列病证共计271类。病证之后详列方药,凡重复之方,均注明方见某处,以节省篇幅。危亦林在序中说:“分门析类,一开卷间,纲举而目张,由博以见约。固非敢求异于昔人,直不过欲便于观览云耳。”可见危氏之用心良苦。此种编写方式,成为后世编写方书的主要形式,如明代著名方书《普济方》,即沿用了这一形式。
3.开创正骨整复手法之先河
本书最大的学术特点,是开创了正骨整复手法的先河,最早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以及采用麻醉方法应用于外科手术。危氏在“正骨兼金镞科”中,详细介绍了肘、臂、腰、膝脱臼骨折的整复方法,指出:“凡脚手各有六出臼、四折骨,每手有三处出臼,脚亦有三处出臼。手六出臼四折骨:手掌根出臼,其骨交互相锁,或出臼,则是挫出锁骨之外,须锁骨下归窠。或出外,则须搦入内;或出内,则须搦入外,方入窠臼。若只用手拽,断难入窠,十有八九成痼疾也。凡手臂肘出臼,此骨上段骨是臼,下段骨是杵,四边筋脉锁定。或出臼亦挫损筋,所以出臼此骨,须拽手、屈直。一人拽,须用手把定此间骨,搦教归窠。看骨出那边,用竹一片夹定一边,一边不用夹,须在屈直处夹。才服药后,不可放定其肘,又用拽屈拽直。此处筋多,吃药后若不屈直,则恐成疾,日后曲直不得。肩胛上出臼,只是手骨出臼归下,身骨出臼归上。或出左,或出右。须用舂杵一枚,小凳一个。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撑在下出臼之处。或低,用物垫起,杵长则垫凳起,令一人把住手尾拽去,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从上坐落,骨已归窠矣,神效。若不用小凳,则两小梯相对,木棒穿从两梯股中过,用手把住木棒,正棱在出臼腋下骨节蹉跌之处,放身从上坠下,骨节自然归臼矣。”关于脚六出臼四骨折的治法,大体亦如上述。关于背脊骨折的治法,本书指出:“凡挫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便自然归窠。未直,则未归窠,须要坠下,待其骨直归窠,然后用大桑皮一片,放在背皮上,杉树皮两三片,安在桑皮上,用软物缠,夹定,莫令屈。用药治之。”关于麻药的应用,本书指出:“脚手骨被压碎者,须用麻药与服。或用刀割开,甚者用剪剪去骨锋,便不冲破肉。或有粉碎者,与去细骨,免脓血之祸。”又云:“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蔓陀罗花及草乌各五钱,用酒调些少与服。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以上论述,可谓完整地记录了危氏家传的骨伤科经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用悬吊复位治疗骨折的方法,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
三、如何学习运用本书
1.认真阅读序言及相关资料
序言包括自序和他序,自序为作者的自白,常对学医经历、写作目的及本书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他序多为亲朋好友、同学弟子所为,他们与作者交往甚密,对作者的为人处事、治学精神及治病经验了如指掌。故阅读序言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著述缘由及良苦用心。相关资料包括太医院题识、江西官医提举司牒太医院书、四库全书提要等,这些资料,主要介绍了危氏的生平、官职、家世、编书目的、主要内容及校勘经过,内容较序言更为详悉。由此可了解该书写成后,曾辗转于江西官医提举司与太医院之间,经过精细的校勘,也说明当时太医院对该书的重视程度,以及该书对当时医界的影响。
2.全面学习,重点掌握
本书是一部临床医学方书,是作者汇集古今名方屡试有验者,结合五世家传及个人医疗经验编著而成,书中介绍了2 500余首方剂,按当时太医院规定的十三科之目,分为内、儿、风、妇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镞、疮肿等科,共270余种病证,可谓系统全备。故学习本书时,应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全面学习,重点掌握。此书较他书的最大特点,是开创了正骨手法的先河,采用了更加科学的麻醉方法,最早使用了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法,为我国医学赢得了荣誉,故应为重点学习的内容。
田代华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