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王允蔡邕,联袂求见

刘谐连忙把她叫住:“不用,就是随意走走,何必这么打扰她。”

“可是,掖庭诸殿大都未曾修缮,只有贵人居住的昭阳殿一带稍具规模。陛下既去到那边,咫尺之路,却不临幸于贵人,贵人岂不失望?”

阿蘋眨了眨眼睛,颇为忠心的提醒这位陛下。

偏生就你机灵……刘谐心里有点无奈。

昨晚见王盖的那会,另一名侍女阿容服侍他更衣,他见其形容较为朴实,曾问过两人的出身。

这两名侍女,都出身于伏氏家中。

阿容是伏寿生母所遣,一早随同她入了掖庭;阿蘋则是伏寿嫡母阳安长公主的得力侍女,以行事周到,颇知礼仪,前一阵才被送予伏寿,助她协理掖庭诸务。

如今虽然被伏寿安排到刘协身边,但这个阿蘋,肯定要替自家小主打算的。

刘谐不希望太过麻烦,接驾什么的免了最好。

何况她左一个“临幸”,右一个“临幸”,虽然明白并不是后世那些宫斗剧中的意思,听着却也更加敬谢不敏。

他这身体今年还不到十二岁!

正想打消外出的心思,忽有宦者来报,说司徒、尚书令王允,会同左中郎将蔡邕,因郎卫通传求见。

“司徒公求见,我……朕岂可怠慢?你等快去安排。”刘谐顺势改变了主意,令宦者升东配殿,又令阿蘋为他更衣。

依然由宦者方生导引,刘谐在东配殿见到了求见的两位大臣。

见礼入座之后,王允在座上仔细望向天子,见他果然神采不错,心下也颇为欣慰:“前时侍中臣盖觐见,言陛下已经大好,老臣闻之,喜之不胜;故今日贸然求见,谨致贺意。”

“司徒公有心了。”刘谐应道,也认真打量着这位著名的司徒。

这位王司徒,就是在电视剧中,使美人计离间吕布、除掉董卓之人;一些三国类的游戏里,也都绕不开这一段背景情节。是以刘谐对他十分好奇,也相对有一些了解。

当然,他的了解,主要基于电视剧和游戏背景。

实际到底是什么样,基于那电视剧的糟糕口碑,刘谐并没有太多把握。

在等待苏醒的那段无聊时光中,刘谐也曾考虑过,既然他成了幼年天子,该当如何面对董卓,如何破开局面。

然而,考虑到这身体的年龄,以及尚未亲政的限制,能发挥多少作用实在不确定。

更何况,他自己也不了解真实的历史。

贸然做一些事情,哪怕有发挥的余地,却很可能影响到王允的发挥,让这本就艰险的谋划功亏一篑。

他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这个时代,尽快融入其中。

所以他并不打算太过热切,只是顺便博取一些好感:“前两日温室内外之事,朕醒来方有所了解,多亏有司徒公主持与回护。”

“此老臣分内之责,何劳陛下致意?”王允躬身应道。

他历事州郡,征讨过黄巾,也下过诏狱,几次在生死之间徘徊,依然折而不挠,自有一番风采。

这两年代理朝政,更养成了一番不俗的威严。哪怕是肆意妄为的太师董卓,面对他时也存着几分尊重。

而他对面的蔡邕,又是另一番形容。其相貌既是不俗,看上去也非常和谐舒服,令人见之难忘。

尤其是一双眼睛,目光清澈而温润,透着沧桑后的淡然;身上的衣装虽然简朴,却有冠有饰,收拾得很是齐整,合于自身气质之余,礼仪上也一丝不苟。

刘谐打量着这两人,心中啧啧赞叹,颇有多加亲近之心。

难怪这个时代,常有士人一见倾心之事。

例如蔡邕,据说就深得董卓亲近信重,后来似乎还因为这个原因,在董卓伏诛之后,也被王允下狱诛杀。

想到这里,眼前二人同殿拜会之事,忽然就有点违和了……

刘谐轻咳了一声,向王允问道:“司徒公日理万机,与蔡中郎将联袂而来,不知有何要事?”

他其实大概能猜到,很可能是他昨天和王盖提起的、请蔡邕担任他师傅的事情。

没想到王允却说起了另外一件事务:“太师与诸将吏在雒阳征战逾年,昨日方得返京。陛下既已康复,老臣冒昧,敢请陛下于四日后的望日,升宣室殿举行大朝,大会朝臣以飨,奖赏立功将吏。”

这是病假到期、要上班了么?

好在也就这么一天,而且以他的年龄的状况,只需要摸鱼就好,诸事都有这位王司徒安排。

刘谐点了点头:“好。”

“还有一事。先帝昔年未建东宫,陛下官署不立,无有傅保。昨日又言于侍中臣盖,欲延请大儒侍讲,以增长学问见识,臣闻之甚感振奋。”

“今循陛下之意,依太师之请,以左中郎将臣邕为侍中、光禄大夫,侍讲于陛下。”

汉室制度,太子为东宫,有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辅导之职,又有太子率更令,统辖诸太子庶子、太子舍人等,和光禄勋诸郎官一样以备当直和顾问。

然而孝灵帝一直没有立太子,两个儿子一个养在民间,一个养在永乐太后宫中,自然没有这些辅导、顾问的人。

后来刘协继位,倒是置了教导他的太傅。但太傅袁隗的职责,主要还是参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应付那段时间中朝堂的诸多风暴。

他真正教导幼年天子的时间,实际上非常有限,更何况还很快被董卓满门诛杀。

王允现在为天子延揽侍讲的师傅,自然要把这些都说明白,毕竟殿内角落里就有史官在记录。

眼下的刘谐并不明白这些,但也听出大致内容,是给他安排蔡邕为师傅的意思,立刻的点头认可道:“好,一切依司徒公。”

他一个习惯了自在,也习惯了手机的人,在温室中枯待了这半天,已经颇感无聊了。

和这份无聊相比,连上学读书都要舒服得多。这让他读书的理由又多了一个,对蔡邕的期盼也高涨了好一截。

刘谐望着趋步上前、以侍讲的身份再次拜见的蔡邕,目光中颇为热切。

然而,突然之间,他似乎发现了什么,神情忽然有些发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