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嘉靖

老道士十年不立太子,四十年不上朝,

如果要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这样废掉丞相制度,一个人干五个人的活,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的超级工作狂比,

那自然是懒狗一条,光是工作态度上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要看工作能力和最终成绩的话,

政治上,十四岁登基不久就发动大礼议事件打击权臣,巩固皇权;

民生上,重视水患,多次指示对黄河,淮河,长江下游分支的水利工程进行整修,减少水患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破坏;

经济上,在位期间改革了赋役制度,在一些地区推行了赋役合并,统一征银的政策,为张居正在万历年间施行“一条鞭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有盲目信任太监被瓦剌抓走一家老小北狩的堡宗,后有被文官玩坏的神宗,

老道士这些成绩放在晚明,说一句中兴之主一点也不过分吧?

整个明朝,能稳稳排在嘉靖前面的明君,大概也只有太祖朱八八,世祖朱棣两位帝王而已。

宣宗朱瞻基固然也是贤德之君,但仅仅在位十年就挂了,和老道士也就是伯仲之间。

后世网友们对老道士颇多诟病,更多还是前后差距太大。

在位前期表现优异,大明朝生机勃勃,甚至展现出了文景之治的潜质。

后期却消极怠工,尤其在提拔严嵩当首辅之后对严党过于放纵,导致天下乱象四起。

前后对比,不免让人大失所望。

为什么朱厚熜先生就不能像朱元璋,朱棣一样奋发图强,成为一代明君?反而学了李隆基,到了晚年怠于朝政呢?

这个问题张扬作为一个打工人,觉得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如果自己一个金融从业者,二十多岁就做到了中金董事长,在京城和魔都各买了几十栋别墅,家里还有十几个小老婆……

张扬第一个躺平。

每天换个小老婆陪一陪,没事买辆豪车带几个小老婆出去兜兜风不香吗,还继续朝九晚五继续拼命给基金公司打工,图个啥啊?

而且,老道士开躺还不光是因为他真的贪图享乐,而是有客观原因的。

我们的祖国华夏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到大明时,国土面积差不多和整个欧洲大约三十个主权国家同样大小。

国家越大,民众越多,管理难度就会随之指数级上升,

所以自秦之后所有封建王朝都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即封建王朝的政府机构末端的最小单位是县。

县以下的广大乡村地区,则主要依靠地方士绅、宗族组织、乡约制度以及里甲、保甲之类的基层组织来进行治理。

这些组织不是由朝廷直接任命产生,而往往是由地方社会阶级演变自发形成。

嘉靖可以通过内阁大臣,六部主管,司礼监大太监,锦衣卫等数十个关键职位上的人来管理多达数万人的庞大文官群体。

然而根据《世宗实录》本朝人口达到了一亿两千万,管理上亿普通百姓……

皇帝本人就算英明神武如秦皇汉武;勤勉如诸葛武侯那样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能多管得了几个人?

儒家因此应运而生。

孔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便是他为持续两千多年时间华夏农业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找到了适合帝国的统治方法。

“礼仪。”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各个阶层都遵循相应的礼仪规范,哪怕皇权不下县,乡村里的普通百姓仍然会因为道德和礼仪的约束,做出统治者希望的行动。

抓住礼仪这个要点,要求皇帝,诸侯,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自己作为全国普通百姓的榜样,

那百姓自然安居乐业,朝廷政通人和,天下自然重现洪武永乐年间一片海晏河清的盛景。

嘉靖十四岁时就能发动大礼议之争,可以说是老天爷把饭喂到嗓子眼里,天生点满皇帝技能,当然不会不懂得“礼仪”和“道德”才是这个国家运转的核心。

为君前十年,他也曾活得像个万众所期待的好皇帝。

他祭祀天地,参拜祖庙,

与民同乐,欢庆春节,赏度端阳时分。

告老还乡,有功劳于社稷的耆老官员,每到对方生辰都会亲笔写去信件,附送几个小礼物慰问。

凡是外国使臣,无论其国强弱,必亲自予以接见。

时常检阅禁军操练,为表现优异的军官颁发军旗,奖章,礼品。

大明皇帝参加各种礼仪,需要频繁更换龙袍,祭服,礼服等专用于特定典礼的服装,

其中繁琐,不足为外人道。

皇帝冠冕更是人间折磨,其由金丝编成,前后各点缀十二串珍珠,不但沉重,还会在行走时在皇帝眼前耳边来回晃动,

有种说法,之所以做成这样,目的就是让戴着的人不舒服,提醒皇帝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要保持人君之像,不能露出轻浮之态。

不但遇上节日,外交事件和祭祀活动,

每日早朝,也要在脑袋上装着这玩意,听下面文官们来来回回引经据典上奏至少两个时辰。

如此种种束缚,对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年轻人,无疑是违背天性的。

但登基前十年,嘉靖却从未有过抱怨,一直尽心尽力完成自己身为人君的本职工作。

那时的老道士,俨然是众臣眼中的明君。

然而时光流逝,英明聪慧的少年天子权柄日重,变成了心机深沉的中年帝王。

他渐渐迷茫,渐渐领悟,最后得出结论——

原来,满口仁义道德,要求皇帝要当好万民榜样的文官们,大多数对自己却用着另一套灵活的道德标准,甚至有些干脆就是道德真空。

原来,最圣明的皇帝,应该专注于吉祥物功能,把具体政务交给满朝忠臣,最好一辈子不要发表什么真正的意见——这便是所谓的垂拱而治。

原来,所谓坐拥四海的天子,不过是紫禁城里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