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与研究
- 王佑华 范菊雨
- 17字
- 2025-03-28 15:19:51
第一篇 新时代视域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第一章 宏观视野
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探索”
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学习研究国外发展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及自身条件变化进行创新,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成为走向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展现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特色。
1.持续推进的普适性建设和拔尖性建设并举,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
回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自2006年启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以来,发展行动如火如荼。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启动了普适性建设。同期,《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启动了示范院校“拔尖性工程”建设,重点探索基于办学、人才培养、教学组织的模式。2010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延展示范院校建设领域更名为骨干院校“拔尖性工程”建设,探索重点转向办学体制机制。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7号)启动了旨在提高治理水平、发展质量新内涵的普适性内涵建设。同期,《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启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拔尖性工程”建设。无论是教育部高教司从2006年的14号文、16号文到2010年的8号文引导的重在内涵建设的示范院校建设,还是教育部职成司2015年的7号文、9号文引导的重在创新发展行动的优质院校建设,虽是不同时期出自教育部不同部门的文件,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行动是惊人的相似: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呈现出200所示范骨干院校建设景象——面上改革、点上示范;200所优质院校建设景象——面上诊改、整体优质。
2019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的印发,2019年成为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新纪元。《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启动“双高”这一“拔尖性工程”建设。同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6号),启动了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行动,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启动了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建设行动,以质图强。尽管“1+X”试点改革被包含在提质培优行动中,但对于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却具有关键作用,这两个文件当属推动新一轮内涵建设的普适性行动的部署。这一轮质量发展行动与之前行动计划一脉相承: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呈现出双高院校建设景象——面上改革、点上出彩,增值赋能、整体图强。
纵观2006年以来的质量发展行动的模式,可以归结为普适性建设和拔尖性建设并举,成为推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模式,以此向世界提供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中国经验。
2.大道至简的“1+X”证书制度改革,正在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施行“1+X”证书制度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全面治理的大改革、大发展的系统化行动。“1+X”证书制度的内涵大道至简,“1”凸显的是教育塑造,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X”凸显的是职业培训,即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和“X”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育训融合、德技并修、相互渗透,彰显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鲜明特征。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中始终将“知识、能力、素质”作为“每日三餐”的有机营养成分一以贯之,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理论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应用性、素质教育的渗透性,形成职业院校教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关注理论教学,谨防职业教育被“庸俗化”;强化实践教学,谨防职业教育被“普教化”、加强素质教育,谨防职业教育被“功利化”,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技兼修、育训结合、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打上中国烙印的“1+X”证书制度有望成为继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典型模式之后,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又一典型模式,向世界贡献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中国智慧。
3.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正在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始于1992年,它来自于实践,产生于基层,历经30年的发展变革,职教集团数量近2000个,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以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化办学在推进产与教融合度、校与企集成度、工与学交替度、育与训结合度、知与行合成度、体系衔接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引领力。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彰显了职业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鲜明特征。第一,职业院校对外连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内连接师生、助力师生,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质量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形成政、校、行、企联动。为此,既要借鉴行政规律、市场规律,发挥行政和市场机制作用,更需遵从教育规律、成长规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之道。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和企业互相向对方靠拢的两大基本力量是政府和市场。发挥政府在产教融合资源配置中的统筹推动作用,发挥市场在产教融合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有机协调、相互促进的态势,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校企双主体、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得益彰,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亮点及走向世界职业教育的名片,向世界提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