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与研究
- 王佑华 范菊雨
- 3507字
- 2025-03-28 15:19:5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综述
1996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1998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对助力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助力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梳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大致有以下五个重要的阶段。
阶段一:1980—2005年,规模发展期
特征描述:以规模扩张为动力,以基本建设为抓手,扩充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和扩大招生规模。自1980年13所职业大学的出现,到1994年的职业大学、部分专科学校、独立成人高校与重点中专改制或试办高职班(简称“三改一补”),再到1998年的大扩招,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拥有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480万人。
主要文件: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教发〔1999〕2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简称“六车道”)。在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教计〔1997〕95号)的基础上教育部出台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指出“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3号)中提出,从现在起到2007年,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
阶段二:2006—2010年,模式选择期
特征描述: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动力,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等改革,突显特色,提高质量。在此期间,时任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把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总结为“1221”模式,即整合外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建成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系统,建立两个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证书,使高等职业院校成为终身培训基地和为社会服务的基地。
主要文件:教育部、财政部颁发《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提出布置全国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提出高技能人才定位,明确了各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
阶段三:2010—2015年,机制创新期
特征描述: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动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为抓手,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主要文件:教育部、财政部颁发《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布置全国100所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阶段四:2015—2020年,整体质量发展期
特征描述:以优质院校建设为动力,三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发展质量。
主要文件: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7号),提出不断提高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提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提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形成了来自于管理方的督导评估、他方的效果评估、职业院校的自我诊改三股力量协同联动、迭代发展保证质量的格局。
阶段五:2019—2025年,以质图强期
特征描述:以“双高”院校建设为动力,探索“1+X”证书制度改革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抓手,增值赋能、高位发展、高阶提升,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主要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明确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国办发〔2019〕24号),提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就业创业需要,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思政厅函〔2021〕10号)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36号)强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提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通知》(教发厅〔2018〕215号)提出调整高职高专升本政策。按照“特色学校不变为综合学校,专科高职学校不升为普通本科学校,职教体系学校不转为普教体系学校”的原则,已列入“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的高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择优纳入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试点。已启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试点的省份不再增加试点学校;未启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试点的省份可择优遴选1所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申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在发展职业高等教育过程中,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在不同的阶段,国家先后启动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双高高等职业院校等拔尖性建设行动,同步开展了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发展能力、提高治理水平、探索“1+X”证书试点、提质培优等普适性建设。持续推进拔尖性建设和普适性建设,成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规模发展期、模式选择期、机制创新期、整体质量发展期,现已进入以质图强期,可以预见,第六阶段、第七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更高阶发展、更高维提升期,2035年基本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可期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