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信息盗窃法律问题研究
- 何培育等
- 1113字
- 2025-03-28 19:10:39
序
随着全球社会信息化转型的深入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商业价值被充分发掘,同时海量的个人信息极易被不法分子窃取,甚至形成庞大的灰色产业链,进而衍生出大量中下游的犯罪行为。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网络数据法律体系在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立法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门立法出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可追溯至德国1970年《黑森州数据保护法》。此后,瑞士、法国、挪威、芬兰、冰岛、奥地利、爱尔兰、葡萄牙、比利时等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纷纷出台。在太平洋彼岸,美国于1973年发布“公平信息实践准则”报告,确立了处理个人信息的五项原则。随后,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电子通信隐私法》《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防止身份盗窃及假冒法》《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等相继出台。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不仅仅是回应世界潮流之举,事实上,它也是我国法律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从2018年9月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到正式颁行,不过历时三载,但追根溯源,距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已近10年,距2003年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对个人信息立法研究课题进行部署已有18年。在近20年的进程中,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体系日渐丰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刑法修正案(九)》《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民法总则》《民法典》(人格权编)等均补充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条款,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相应规定,及时回应了国家、社会、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切。然而,这些散落在各个法律中的条款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公众关切,但也面临着体系性和操作性欠缺、权利救济和监管措施不足的困境,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正当其时。
对个人信息盗窃行为进行法律规制,是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研究个人信息盗窃行为及其衍生产业链的运作机制,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其具体特征,继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紧迫性。
这部新作是培育教授等多年坚持学术研究和社会关切的积淀结晶,对个人信息盗窃行为的外延与内涵、技术路径、法律关系以及现有治理措施、协同治理体系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具有显著的开创性。此书精于论理,成于创新,付梓在即,墨香已来。相信读者能够从书中获得许多收获和启迪,并祝愿培育教授及其团队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学研究道路上继续探索,勇于攀登,不畏浮云,望眼山巅。
齐爱民
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