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们有缘

我们是有缘的。我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要是我认识了某种真理, 我就要想方设法将它宣传出去, 使更多的人知道。人多力量大, 就能把真理的愿景化为现实。高中时期, 我读了一些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书籍, 就办起了壁报, 给报刊写小品文章, 将自以为是真理的东西隐晦地宣传出去。新中国成立后, 我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很快成了当年《浙江日报》的通讯员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员”1, 用出壁报和办黑板报的方式宣传党的主张和时事政策。上了大学, 我还是继续做“宣传员”工作。 1952年, 刚进院系调整后的新北大, 我就担任了北大团委委员和宣传部副部长。我热情地希望将全体同学的思想统一起来, 统一到贯彻执行党所提倡的方针政策上来。

我记得, 1954年上半年, 经过我的批准, 以中文系学生为主组成的学生文学社团在大饭厅东墙外张贴的《文学》壁报上和大喇叭广播中介绍了一部刊登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位朝鲜姑娘与一名志愿军战士的爱情故事。我认为, 这部小说是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尚情操和中朝人民的友谊的, 应予宣扬。可在不久后, 这部小说遭受了猛烈鞭挞。幸亏校团委的老师对我有所了解, 只是让我写了一纸检讨就算过关了。说来还真有点后怕,做宣传工作有风险啊!

30多年以后, 我当了北大教务长。当时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之际, 脑体倒挂现象十分严重, 学生思想比较混乱, 教学要改革、学风要树立, 靠什么呢? 除了不断召开系主任会议以外, 我觉得要统一思想就要靠学校新闻媒体了, 在当时, 主要是校刊和广播两种手段。因此, 我频频与校刊负责人交流, 请他们派人来参加一些会议, 通过校刊将重要的稿件转给广播台, 这样, 学生们就慢慢领会学校教学改革的意图了。所以, 我接触的校刊负责人很多。先是赵学文, 以后是魏国英、赵为民、张黎明、汤继强等人。与魏国英交流最多, 她还几次叫我跟学生记者说说话。说实话, 我那时都是很热心、很乐意的。我主动为校刊写文章, 其中包括新闻、评论、小品、随笔、杂感等。比如, 1998年百年校庆的评论、北京大学“ 211工程”验收的评论等都出自我手。为此, 我曾获得过不少由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北京市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颁发的新闻奖或言论奖。我在校刊上发表的文章全都被收录进了由季羡林先生题写书名的我的两本散文集《湖边琐语》 (另一本是“续集” )。

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转型, 学生思想变化很快, 从70年代末宣传陈景润、 “科学的春天”、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到80年代中期情况大变。在北大所有的专业中, 哲学和数学这两个文理科领头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最低,“学会当经理”, 学生开茶馆、咖啡店和将家乡土特产运到学校里来贩卖的声音不绝于耳。 1986年, 北大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通过了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作为北大学风的决定。于是, 在大讲堂东墙外就有了法律系教授、书法家李志敏先生金光闪闪、苍劲的草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 北大学风也逐渐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很多人甚至以为这八个字就是北大的“校训”。我对此非常热心, 让四开四版的《北京大学校刊》 (前身为《北京大学日刊》) 在刊头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这八个字, 作为“补白”。果然, 校刊就这样做了。而我则专门写了由“勤奋, 勤奋”“创新, 创新”等重叠词组成标题的几篇随笔, 来详细阐释这八个字的意义与价值。不过, 后来《北京大学校刊》变成对开四版的《北京大学校报》了, 也就没有这种“补白”的地方了。但彼时, 这八字学风确已深入人心, 列入北大各种教育教学文件了。

我啰里啰唆说这些话, 无非是想说明我跟北大的校园媒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我跟校报主编们时常走动, 无事时就到校报编辑室坐坐。当然, 后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 媒体的种类更丰富、内容更精彩了, 开始有了电视、网络, 以及其他新媒体, 而我却早已退下岗位, 甚至都不太会使用了, 因而联系就稀疏了。直到今天, 听闻北大媒体人李彤发起编写《燕园流风——在北京大学校园媒体的记忆》一书, 我特别高兴。因为北大校园媒体有悠久的历史, 有丰富的底蕴, 有光荣的传统。它不仅对北大的办学与发展, 而且对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发挥过其他高校的新闻媒体所没有的作用。 1917年11月16日, 《北京大学日刊》创刊, 成为我国最早的现代报纸之一, 从此一脉相承, 陆续诞生了广播、电视、新闻网及其他新媒体。北大校园媒体拥有一支热情洋溢且充满活力的队伍, 秉承着“内聚人心, 外树形象”的宗旨, 为学校改革和发展书写了许多强劲有力和光彩华丽的文章, 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和繁荣不断地鼓与呼。其中, 既有宁静深刻的思索, 又有生动活泼求进的华文丽章。它使全校师生在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紧密团结, 也使学校在学术上呈现出“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可以说, 缺失了北大媒体的身影, 北大就失去了生机与昂扬!

这本集子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北大校园媒体人的辛勤、沉思与劳作, 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精气神”, 也反映了他们长期的坚守与奉献、经验与教训, 以及所取得的无数成果。这对进一步推动北大校园媒体的繁荣与发展, 促进北大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我相信, 这本书对于关心北京大学进步的校友和广大社会群众来说, 也是一个从侧面获取学校发展历史信息的重要渠道。我深情地预祝它成功!

是为序。

2023年10月18日于蓝旗营抱拙居

1 “宣传员”是当年党中央决定成立的“宣传网”制度中的基层人员, 该制度要求每个党支部下设宣传员, 可以是非党员, 宣传时事政治与党的政策。 1952年底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