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
- 苗子兮
- 1273字
- 2025-03-27 17:58:49
前言
《观无量》是“壁画上的中国史”系列的第二本,与《观我生》关注“地下的壁画”不同,它着眼于“地上的壁画”。这里的壁画,泛指在壁面上彩绘、雕刻、模印而成的图像。
“地下”和“地上”,其实互为镜像,身后生前,人们对安顿身心的期望如一。
最初的“地上”壁画可追溯至穴居时代智人在洞壁上的描绘。至文明初兴,尊卑既分,殿堂之美,少不了壁画的锦上添花。约4000年前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筑已使用绘有几何图形的壁画,以体现王之城的尊贵。而制六合震四海的秦帝国自然宫室巍峨,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彩绘壁画,其内容有车马、仪仗、角楼等,使人想见秦王之威仪。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则以洋洋汤汤之辞,描述了鲁恭王之灵光殿的美轮美奂,而殿中壁画更是精彩绝伦,所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令人如入天上宫阙。
宫室殿堂,人之居也,至于神灵之居,其壁上描摹之精,则有过之而无不及。5000多年前,辽宁朝阳牛河梁女神庙便以几何纹壁画为饰。据传屈原之《天问》就是其面对先王祠庙满壁绘画时的有感而发。而汉人慎终追远,于先人祠庙,择名石,邀良匠,雕文刻画,故画像石堂,一时风行。
佛法兴于天竺,信徒开窟修行礼拜,并图绘于壁,阿旃陀石窟即其翘楚。随着佛教东传,石窟壁画艺术流播远方,西域先沐佛光,于今克孜尔、库木吐喇、森木塞姆等地开窟造像并绘壁画,其壁画多述佛传本生故事,亦可于其间窥得丝路岁月之悠长。敦煌为河西重镇,千余年间,信众凿数百石窟于莫高,以至于形成浩如烟海的壁画宝库,享誉世界。至于榆林窟、马蹄寺、天梯山、麦积山等,石窟自河西而东,灿然若珠串。再至中原,云冈、龙门、巩义、响堂山等处,佛窟宛如星列,蔚为大观。
石窟之外,又有寺观。古之圣手,如顾恺之、吴道子,多于寺观壁上逞画龙点睛之技。至今存者,有五台佛光寺、高平开化寺、繁峙岩山寺、芮城永乐宫、北京法海寺等,丹青之妙,琳琅触目。
沧桑之劫,宫阙作土,轮奂之胜,万不存一,昔之壁画,往往只留于记忆之中。而神灵之居,如祠堂石窟寺观者,或因地之僻远、人之敬畏,尚有幸存者。其壁画所绘,上至仙境净土,下至人间凡尘,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干戈之烈,稼穑之勤,英雄之志,儿女之情,无不毕现,可谓万象百态,无量之观。
本书并不致力于梳理千年壁画之脉络,而是透过色彩、线条和凹凸起伏,观照其背后的历史的汪洋,并于历史的汪洋中,召唤出九座故事之岛。
这九个故事,以几块残石的发现开端,以两颗星星的湮灭结束,时代从汉到明,历千余年,所涉及的壁画,从中原到河西、西域,乃至中亚、南洋,纵横万里。和《观我生》一样,每个故事也会有一个主人公,有隐逸于乡野的处士、求法于异邦的和尚,有如乱世之飘萍的画师、如暮春之落花的公主,还有纵横捭阖于帝国间的王、乘风破浪于汪洋上的冒险家……经由他们的眼睛,我们将看到更壮阔的历史图景:大陆和海洋上人和物质的往来、文化和信仰的远播;以善为名,现实主义者的冷静缜密和理想主义者的前仆后继;风雨如晦时,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永不断绝的爱。
现在,就让戏剧开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