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一、校友会历史与发展概述

(一)创会十年历史

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成立于2013年,至今十周年,而其肇始则应溯至2011年赖贞瑝的倡议筹划。校友会发展壮大的十年间,除了母校北大领导及师长们的支援扶持,更重要的是马中两国社会各界的多方爱护与支持,如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前主席拿督郭全强教授与海鸥集团创办人陈凯希先生,二人生前在校友会草创时期给予鼎力支持,更倾其社会资源及影响确保校友会初期的稳健成长。为不辜负各方多年的支持,校友会上下在此十年中不懈努力,为母校及社会的广大福祉而倾尽心力。

1.筹备阶段(2011—2012)

马来西亚与北京大学的渊源可追溯至京师大学堂的开创,自此近百年中虽略有留学生远赴北大,但真正形成风潮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据记载,1992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马来西亚新生负笈北大,2010年后,每年均增加两位数的马来西亚新生,最高达到一年新增百余人。

2011年开始,95级经济学院本科生赖贞瑝酝酿筹备创建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并联系马中各方沟通策划。当年下半年赖贞瑝与04级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詹缘端、98级中文系本科生邱克威等积极商议,一致认同成立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的时机已经成熟:一则毕业回国且事业基本稳定的校友已有数人;二则每年的在籍留学生人数近百,此后不论是年均数十的新生报到还是毕业生回国,都非常需要校友会的支援。

2012年春节期间,赖贞瑝召集包括詹缘端、邱克威、熊傅羽、陈景岗等多位校友,在吉隆坡市中心的富都适苑酒家举行饭局会议,谈笑计议,自是一番欣欣朝气,饭后共举茶杯代酒,成立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的决议就此敲定。参加此次饭局的诸位皆为倡办并注册马来西亚校友会的核心成员,觥筹交错中更显其“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气魄,会务细则等且不论,席间积极进取而欢愉乐观的景象即为校友会的一贯精神。当下众人乃戏称“富都起义”,笑语中共浮一大白。

富都适苑酒家内决定成立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的关键一刻

诸事既定,唯欠东风。随即赖贞瑝满载着众校友的殷盼,远赴北大拜访北京大学校友会总会,经过数番商议,并偕同在籍马来西亚学生与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人员交流,终于获得北京大学校友会的认同与祝福。

自此,成立校友会的工作进入具体事务的操作阶段,包括成立筹委会、设计组织架构、拟定章程、申请注册等。这时期主要由赖贞瑝往来各方,运筹奔波,一切渐上轨道。

2012年5月5日,赖贞瑝与詹缘端、邱克威三人自吉隆坡南下柔佛州居銮市拜访拿督郭全强教授,诚心邀请他担任校友会的“顾问”一职。郭教授曾任董总主席,是当时马来西亚最资深的北大校友。郭教授于1948年考入燕京大学政治系(1952年并入北京大学),据其称入学第二年即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湖南”。1952年郭教授毕业后暂居香港,然后回到马来西亚,积极投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的建设工作,对社会、对教育均贡献良多。

郭全强教授对于成立马来西亚校友会深表支持,于是欣然同意担任顾问。访谈间他热情地分享对于校友会发展方向的建议,尤其欢快地谈及他半个多世纪前的北大学习与生活经历,言语中满怀记忆的温暖,兴起时更见其扬声云:“当年我还曾参与解放湖南!”

校友会筹备成员在郭全强教授居銮住家内合影(居中为郭全强教授夫妇)

2.发展阶段(2013—2016)

2013年3月27日,各方条件成熟,在赖贞瑝主持下成立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筹备委员会,并具体操作马来西亚社团注册事宜。2013年4月22日,校友会正式接获马来西亚社团注册局的批准信和注册证明,成为合法社团。同日,北京大学校友会送来贺信与锦旗。

为了让校友会尽快投入运作,在筹备委员会基础上紧接着推举出第一届理事会,成员9人,由赖贞瑝担任会长,邱克威任副会长,詹缘端为秘书长,熊傅羽为财政,任期为两年。当时由于还未置办会所,第一次理事会议和此前的筹备委员会议都借用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吉隆坡的会议室举行。

2013年10月4日,校友会根据社团注册局的要求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自此也按照校友会章程规定每年6月举行会员大会,且每两年进行一次理事会改选。创会十年来会务日益繁多,理事会成员人数略有增加,但核心职务则基本保持一致。

尤其在成长阶段的两届理事会,由于重点在于内部组织的稳定与联系的强化,理事会人员变动不大;2015年6月第二次会员大会,改选理事,赖贞瑝、邱克威、詹缘端、熊傅羽均蝉联原职。

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成员合影

马来西亚校友会成立的第一年,理事会的重心都放在巩固内部机制上,而首个要务即置办会所。2014年年中,赖贞瑝会长争取到马来西亚著名建筑商、巴生巨盟批发城集团董事经理拿督林成国的支持,其将吉隆坡市区的一所办公室拨作校友会的会所,即目前Jalan Shelley的会所,并赞助所有水电及物业费。在赖会长领导下的马来西亚校友会,深获拿督林成国的认同与赞许,其采访记录云:

林先生十分认同时任会长赖贞瑝先生为校友会设下的发展目标和理念,希望也尽其所能助力校友会将北大“兼容并包”的温度传递至马来西亚,增加各种族深度交融、互相学习的机会,让这片多元文化荟萃的土地散发出更多的正能量。

赖贞瑝会长(左一)与刘忠顺设计师(右一)将陆景华校长题字搬进会所

除了拿督林成国,校友会也得到马来西亚文教界多人的支持,比如马来西亚著名教育家兼书法家陆景华校长,在接待赖贞瑝会长偕詹缘端与熊傅羽二理事的拜访时,欣然同意为校友会题字;企业家兼慈善家陈凯希与陈秀英夫妇,以及南洋报业基金会主席熊远宾与马来西亚高产柅品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兼总执行长丹斯里林宽城等,均在校友会成立初期给予了指导与帮助。

2014年10月8日,第一届迎新茶会举办,成为校友会置办会所后的第一场会员活动。迎新茶会自此每年举办,旨在祝贺新生入学北大,也为新生及其家人提供行前讲解,更重要的是联动在籍生,一则连接起在籍生与新生,二则连接起在籍生与校友。如此三点一线的连接,充分体现出校友会在北大学生群体间的重要作用,更能为校友会的未来发展与壮大打稳基础。

2018年迎新茶会现场合影

2014年11月22日,校友会会所正式举行开幕典礼,揭匾仪式邀请拿督林成国与南洋报业基金会主席熊远宾,偕同校友会赖贞瑝会长共同主持。此后一年多时间,主要通过赖贞瑝会长在马中两国文教界之间奔走活动,包括跟北大各级领导与在籍马来西亚学生群体沟通联系,以此积聚起内外多股强大的助力,为校友会社会力量的勃发种下善缘的种子。

发芽的幼苗在2016年遍地开花。2016年正是马来西亚校友会正式开始积极拓展对外活动的一年,自此借由母校与社会各方的支援与协助,校友会在历届理事会领导下为人类未来的共同美好愿景而努力奋进。

2016年4月,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校友称号的第一位马来西亚籍校友司徒惠芬医生,在校友会与《星洲日报》及各地华校校友会的通力协作下,分别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山、巴生、槟城四个城市举办“正确认识与预防癌症”的公益医学系列讲座。巡回讲座于10月下旬结束,受到各地民众的热烈响应,并获得马来西亚报章的广泛报道。

2016年5月至6月,北大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教授一行与林建华校长一行相继访马,到访期间对马来西亚校友会关怀备至,校友会深受鼓舞,更因接待两位师长而附其骥尾,受到社会重视。尤其是6月26日,校友会联合马来西亚主要茶文化团体在吉隆坡举办“未名雅集·品味南洋”茶会,接待林建华校长。茶中日月长,雅集乃成佳话,林校长更是对此感触颇多,以其“壶里乾坤大”作为对马来西亚校友会的期许。

2016年8月,赖贞瑝会长回访母校时倡议成立东南亚协会。12月,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正式成立,由此加深了母校与东南亚各界的交流与互动,为“南洋北大人”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南洋北大人”这一概念同为赖会长倡议而积极推动,“‘南洋北大人’同庆125周年校庆”活动也在2023年5月12日至13日于泰国曼谷顺利举行,东南亚国家的北大校友会齐聚一堂。

2016年,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成立

第一届“马中青年回儒文明论坛”与第一届博雅论坛分别于2016年8月、12月展开,这是这一阶段内校友会的两场标志性的大型社会活动。前者由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与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校友会及中国儒士社等联合主办,于8月12日至15日在山东曲阜举行,参加者逾200人,包含近40名伊斯兰青年。如此主动促进青年的互动互信,小则助力于马来西亚社会的和谐共荣,大则为人类世界的和平共存尽一份力。

2016年12月19日举办的第一届博雅论坛,是由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召集马来西亚十余个华人社会组织共同邀请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来马进行的一场经济讲座会,同时赴会的还有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朱善璐理事长。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博士与马来西亚第二财长拿督佐哈里作为嘉宾分别参加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会场听众逾1300人,盛况空前。

林建华校长致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感谢函

朱善璐理事长致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感谢函

这一阶段内,校友会的登记会员人数未足半百,理事会成员加上活跃校友十余人,更兼几无社产、资金不多,却能完成多番大型社会活动,主要仰仗赖贞瑝会长的担当与魄力及其所带领的校友会团队,尤以其精神感召而积聚起的众多社会支持力量。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或如林毅夫教授女儿林曦在参加第一届博雅论坛时所惊叹云:“马来西亚校友会这一年来承办了多场活动,我原以为必是个庞大组织,竟只是小团队。”殊不知,十余人背后是一股排山倒海的社会推动力。

3.丰收阶段(2017—2023)

马来西亚校友会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赖贞瑝会长的率领下,理事会精心策划,积极实践,为母校与马来西亚文教界搭建了交流互动的桥梁,更为马来西亚社会的和谐建设尽其心力,“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获得了各方的高度支持与认可。2017年,赖贞瑝会长继司徒惠芬之后,成为第二位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校友称号的马来西亚校友,并当选第九届北京大学校友会理事。

自2013年创会以来的十年间,均由赖贞瑝连任会长主持大局,核心理事如秘书长詹缘端与财政熊傅羽均在此十年中全力付出,贡献于校友会的成长与壮大。2019年,校友会创会副会长邱克威卸任,由陈景岗接任,自此校友会组织架构开始扩大,2021年多个职能委员会相继成立,校友会理事职务与功能分工趋于明确,组织更为完善。

在赖贞瑝会长与詹缘端、熊傅羽等核心理事的规划下,校友会组织及活动持续发展,在2019年校友会步入内外稳定阶段,并且制定了未来发展蓝图后,赖贞瑝会长开始积极鼓励新一代毕业生担任校友会理事,着意物色年轻的校友会领导接班人。比如2014—2019年毕业的陈冠良、何宜贤、谢诗韵、韩卓航等人,在2019年受赖贞瑝会长感召而加入理事会团队,其中陈冠良更是在詹缘端多年引领下,于2023年第六届理事会正式接棒担任秘书长。此外,理事会架构上还有一项重要发展,即2021年开始,一则基于会务及活动规模持续扩大,二则为鼓励新一代毕业生加入校友会并培养年轻理事,理事会下设多个职能委员会,计有秘书处委员会、活动策划委员会、国民团结与青年委员会、公关媒体委员会、法律经济委员会、医学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和校友会驻京代表。

几位核心理事在发展校友会的同时,为组织的未来发展深谋远虑,不仅使得校友会十年间收获丰富,更确保了未来十年亦能持续丰收。如此开阔而无私的胸襟,正是校友会在创会十年中获得母校及社会各界支持的一大因素。

亚洲新时代的南南合作论坛嘉宾合影

2018年7月10日校友会与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联合举办亚洲新时代的南南合作论坛,邀请北京大学谢宇院士、姚洋教授等一行在马来亚大学进行区域国际关系发展课题的演讲。2019年,随着校友会理事会架构的扩大,此前策划多时的发展计划逐渐付诸实践。赖贞瑝会长经久酝酿的“博雅幼苗人才培养计划”,此时已获得社会贤达赞助。赖贞瑝会长在7月25日参访吉兰丹育正华小和培植华小,鼓励非华裔优秀学生努力学习中文及中华文化,并以奖学金作为鼓励。同年8月21日至25日,校友会联合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校友会、中国儒士社等举办第二届“马中青年回儒文明论坛”,地点分别设于吉隆坡与马六甲,由马来西亚副国家元首、霹雳州苏丹纳兹林沙博士主持开幕式并发表主题演说。

2019年12月13日,由校友会推动、《星洲日报》全力支持的社论版专栏《燕园春秋》正式启动。推介仪式在星洲日报社举行,由报社总编辑郭清江与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文胜共同主持。《燕园春秋》是一个专供北京大学马来西亚在籍学生发表社会议题评论文章的专栏,由马来西亚校友会充当顾问及终审。这是校友会为提高大学生社会意识,并作为其发声平台,以促进社会各界的交流与理解而设立的。

马来西亚校友会自创会以来持续努力,在马中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建设事业上不遗余力,尤其致力于开创新局,为母校及马中两国而竭心付出,受到各界的支持与认同。2019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2019北京大学全球校友论坛上,马来西亚校友会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校友组织,这是各地校友会的最高荣誉。

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校友组织

2020年年初,全球暴发新冠疫情。此后两年多时间,马来西亚校友会一方面将重要会务转为线上进行,另一方面则尽其所能救济社会中因疫情影响而受困的群体,如配合马来西亚中医药抗疫工作小组积极开展“风雨同舟,齐心抗疫”“理同心同,休戚与共”医护设备派发工作。此后,马来西亚校友会自行成立抗疫小组,于2020年6月13日分发内含口罩及连花清瘟胶囊等物资的“防疫爱心健康礼包”,通过物流公司配送至东西马各地。紧接着,同年6月20日起开展“阳光行动”,校友会在马六甲国州议员邱培栋、刘誌俍配合下,将防疫物资分发给马六甲三轮车车夫等弱势群体以及学校、孤老院等。

2022年年中,马来西亚全国解封,社会各界活动复苏。鉴于疫情以来各届北大毕业生无法亲身参加毕业典礼,尤其是马来西亚学生无法回到北大校园,于是由赖贞瑝会长倡议,经过张贝儿理事的组织与规划,于12月3日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博雅之夜”毕业典礼暨校友联谊晚宴。

《星洲日报》全版报道“博雅之夜”毕业典礼暨校友联谊晚宴

2023年6月,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这是校友会走向下一个十年征程的开端。新一届理事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校友会领导层迈入新的征程。赖贞瑝和陈景岗蝉联正副会长,熊傅羽蝉联财政,而秘书长由原副秘书长陈冠良升任,原秘书长詹缘端退居副秘书长。这是领导班子交接的第一步,不仅是新人换旧人,更见旧人扶新人。理事会用意添注新鲜血液以确保自身日新又日新,校友会乃能规划下一个十年,历久弥新而更增新局。

早在2020年12月,赖贞瑝会长已开始筹备十周年特刊的编写计划,首先是联系邱克威担任主编。后受新冠疫情影响,特刊编委直至2021年年底才基本形成。经过一些调整后,终于形成由何灿浩、何宜贤、谢诗韵、李志勇及曾鹤知担任副主编的特刊编辑团队。2022年春节后,团队在校友会会所举行第一次编委会议,邱克威制定了特刊内容的基本框架,并分配了编写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将校友会十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的汇报,其目的主要是感谢给予校友会多方帮助的母校师长及马中各界贤达,尤其希望借由校友会活动的精神与内涵“讲好马中友好关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