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置身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交织,大学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时代使命,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塑造拔尖创新人才,使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变化,为人类社会塑造更美好的未来。北京大学一直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的办学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传道授业,莫隆于教。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师既是高水平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学科体系的建设主体,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及高质量教学体系建设的源头活水。北京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以文化育人、行为世范的“大先生”,他们扑身教学一线,与时俱进改进教学细节、如琢如磨提升教学水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和青年教师。

2018年,为进一步营造追求“卓越的教与学”的教学文化氛围,激励教师潜心钻研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北京大学设立教学系列奖——“教学成就奖”和“教学卓越奖”,重奖教学优秀的“前行者”们。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各异,跨越老中青三代,是百余年来北大优秀教师的精神缩影,他们对教学的思考,凝聚了历代北大教师的智慧,也代表了当前北大教学的风貌。

正如这些教师在访谈中普遍提到的,他们都不是在踏上讲台的第一刻起就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那些精彩的课堂瞬间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比起天赋,卓越的教学或许更依赖于后天的努力。我们始终坚信,优秀的教学精神是可以传承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是有道可循的,这也是保持一所大学一流教学水平的秘诀。本书在大量访谈资料基础上,以第三者视角,从不同侧面展现北京大学历届教学成就奖和教学卓越奖获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反思等,将那些真实鲜活的优秀教师用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跟随他们的叙述,身临其境触摸他们的思想脉络,观摩他们的教学实践,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理解这些卓越的教学成就是如何一步一步“百炼成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各位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无限热忱、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和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不懈探索。这些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他们不仅将教学看作自己的“职责”“责任”和“本职工作”,更将之视为崇高的“使命”,始终以诚心对待学生,以精心打磨教学,以真心倾注教育。这些优秀教师向我们完美诠释了“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性,他们的教学经验中既包含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和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更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培育和对学生完全人格的养成。

诚然,教无定法,本书所涉及的教师覆盖文理医工多个学科,教学内容迥异、教学方式多样,但他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是,卓越教学始终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巧,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和创造性的努力,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与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和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对教学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在思考怎么教、教什么,积极探索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为中心不断改进教学,帮助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给学生以超越“一堂课”本身的长远深刻影响。

本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分享教学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窗口,让读者既能了解优秀教师对教学的独到经验和反思,也在和获奖教师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思考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意义和目标。希望这本书能给更多高等教育一线从业者带来启迪,激励大家重新回顾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将启智润心的教学智慧薪火相传。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而教书育人更是大学的基础性工作,激励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高校守住高质量发展生命线的根基。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北大教师们将继续与全国同仁们一道,以辛勤耕耘培育参天巨木,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郝平 龚旗煌
2024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