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 吟游沧海
- 2267字
- 2025-03-28 22:13:27
朱棣回答不假思索:“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此果断的回答,引得朱元璋发笑,他瞧了朱棣一眼,问道:“老四,咱问你,什么是民?什么是民心?怎么样才算是得到了民心?”
朱元璋的三连问让朱棣有些措手不及。
他皱眉思考良久,才道:“民是百姓,百姓真心向往的东西,就是民心。”
“想要得到民心,就要为老百姓谋福祉,让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
“如此,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轻轻地摇了摇头,道:“老四,你的回答,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你仍旧囚囿于问题的表面,目光没有透过表象,看到其中的真实。”
他继续往前走着,双手倒背在身后,就像是一个教书先生,缓缓传播着自己的道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公一私之谓心。”
“自古以来,都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绝大多数人,听到这句话,立即就奉为圭臬,以为是不可动摇的真理。”
“世上颠扑不破的真理,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彼此相互关联,又相互斗争,构成既矛盾又统一的世界。”
“民心,粗暴地理解,便同你所说,是百姓的内心。”
“但究其本质,民心便是一个人心中的公心与私心。”
“简单来说,举个例子。”
“你走在路上,见到老百姓被人欺负,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之心荡气回肠,这是你的公心,你同情老百姓,愿意帮助老百姓,这是正确的做法。”
“或者,你想要拔刀相助,但旁边有人提醒,欺负人的是秦王府的人,秦王为人你知道,睚眦必报,今日你动手,来日势必会遭到报复。”
“你不过是星斗小民,无力抗争秦王,长吁短叹之后,落寞离去。可是你做错了吗?并不是,你只是畏惧,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你的私心在提醒你这样做的后果。”
“公心和私心,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当公心压倒私心,他就是百姓口中的英雄豪杰。”
“当私心压倒公心,初时只是畏惧危险,随着程度加深,逐渐演变为制造危险,成为百姓口中的扒皮禽兽。”
朱元璋说的很慢,在尽可能的将后世的知识,用这个时候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来。
尽管如此,朱棣依旧听得十分吃力,脑海中疑惑连连,问道:“爹,难道趋利避害就是错的,就是私心?”
“你还是没有理解咱说的话,趋利避害没有错,也不是私心。”
朱元璋耐心的解释,“趋利避害是万事万物的本能,无论是谁,都存在这样的本能。”
“本能算不得本心,只是在漫长历史中祖先留下来的印记。”
“这个问题引申出来能够谈论很久,你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你已经抓到一点皮毛。”
人需要鼓励,朱元璋自然没有一味地灌输,他需要朱棣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强权压来的口头应和是无用的东西,唯有从心底开始思考世事是非之时,才算得上思想的改变之始。
“你如果不明白,咱说的更简单些,所谓公心,便是儒家称之为义的东西。”
“救被欺负的百姓,是义;帮助困苦的百姓,是义;哪怕只是扶老奶奶过街,也是义。”
“所谓私心,不恰当的说,儒家称之为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怎么能不被人追求。”
“儒家辩了千年的义利观,至今也不甚明白,就算是皓首穷经的那帮酸腐文人,内心也是苦痛折磨。”
看着越来越迷惑的朱棣,朱元璋深知过犹不及,无奈道:“老四,你的疑惑是天下人的疑惑。”
“也是咱曾经的疑惑,咱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也才想通一点。”
“记得咱起兵的时候,手底下只有几十个弟兄,缺衣少粮,没有兵丁,没有武器。”
“在造反的过程中,咱们夺去了敌人的武器,吞并了敌人的人口和土地,这才有了军队,有了武器甲胄。”
“当时,咱的敌人陈友谅有精锐的水师,有百万大军,兵精粮足,不可一世,比咱强太多了。”
“可他为什么会打败仗呢?就是不得人心,就是陈友谅的私心,彻底的压倒了他的公心。”
“他争取到了士绅的支持,可那有什么用?老百姓不赞成他,那有什么办法?”
“水师再精锐,兵丁数量再多,也没有办法,终究都是要失败的。”
“陈友谅的私心压倒公心,他失败了,咱的公心压倒私心,咱赢了。”
“公私之心人人都有,你我都一样,没有人有区别。”
“咱是皇帝,咱的公心便是要为天下的老百姓谋福祉,要让他们吃饱穿暖。”
“但是咱纵容自己的儿子欺压良善,这便是私心压倒了公心。”
“现在咱幡然醒悟,决定处置自己的儿子,这便是公心压倒了私心。”
“前人所说的得民心,视角落在咱身上,是让咱用公私分明的方式,引领天下百姓,治理天下百姓。”
理论和方法论,朱元璋全部有所提及,但有些东西,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够彻底领会。
朱棣的眼神满是困惑,显然是难以消化这些较为浅显的东西。
朱元璋知道不能够心急,但仍旧不可避免的叹一口气,道:“口头上的东西总是能叫人困惑不明,唯有经历过才会有深刻的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老四,你很聪明,胸怀大志,这是好事。”
“以公心怀大志,你就能成为第二个咱,坐稳这天下。”
“以私心怀大志,你就是第二个陈友谅,最终会迎来失败。”
朱棣细细揣摩着其中道理,但是只感觉脑袋里一团浆糊,朱元璋说过的话,就像是乱麻,在他脑子里堵着。
他能够感受到朱元璋所说的话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道理,但恰恰就是这些道理太过于质朴,太过于纯粹,以至于他完全摸不着门路。
他痛苦的皱着眉,问道:“爹,儿臣愚钝,实在是没能理解多少。”
“没事,咱也没指望你一下子就明白过来。”
“多少饱学之士一辈子都弄不明白的东西,你要是听咱说了些皮毛就能够理解,那你就是圣人了。”
朱元璋放松心情,他为朱棣的态度感到高兴,为学最重要的便是态度,尤其是关于世事的认知。
态度到位,剩下的水磨功夫慢慢来便是。
“老四,咱交给你一件差事,你如果能做好这件差事,那便说明,你已经明白了今天咱说的这些话的道理。”
朱棣压下心底的疑惑,应道:“爹,您说吧,是什么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