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家父朱标和吾的二三事

黄子澄的激动行为着实让刘三吾心中一惊。

文人最是看重自己文章,能够将花费如此心血的文章撕碎丢弃,显然黄子澄心中有不少怨气。

刘三吾微皱着眉,叹息一声,道:“谈不上教,你们都是饱学之辈,只不过是一叶障目而已。”

“老夫以为,与其堆砌辞藻,讲究华丽文采,不如返璞归真,只用平实文字,将几件事情写清写透便可。”

黄子澄有所思索,道:“老翰林的意思,便是这篇文章,最简单的叙事即可?”

“是,也不是!”

刘三吾摇了摇头,举起了例子,“你们可记得诸葛孔明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此三篇,不以文采艳艳问世,而以其中真切情感冠绝于世,世所称赞,流传千古。”

“你我何不效仿其中关窍,抛弃那些虚言妄语花团锦簇,从小事着手,刻画太子之仁慈和爱,凸显殿下之孝顺恭敬。”

“如此一来,既能够过稿,又能够将殿下孝道彰显,何乐而不为?”

黄子澄和齐德闻言,思索良久,有所领悟。

“老翰林所言有理,学生昨夜太过于兴奋,以至于忽略了根本,实在是不该。”

齐德也反思道:“一味追求文采,我同子澄兄无意间落入了陷阱,若非学士这一番肺腑之言,我等还犹不自知,实在是惭愧。”

刘三吾摆了摆手,道:“你二人天资难得,只是身在其中,难以明悟。”

“更何况,文人作文,多受自身影响,刚写出来的文字,越读越觉得好,非得过上几日时间再去诵读,才能见到其中错谬之处。”

“此乃人之常情,没什么奇怪,现在你我既然已经有了方向,便速速写文,好做修改。”

黄子澄点了点头:“老翰林说的是,时间不容耽搁,文章先由我来写,而后再由尚礼和老翰林审阅,也好查漏补缺!”

……

朱棣未曾想到,一次关于朱元璋所说之话的研究商讨,竟然耗去他近半月时光。

他身为燕王,无需经历科举的折磨,也不用担心没有表现的机会。

因此,在黄观、张显宗、吴言信以及姚广孝的商讨之中,他着实显得像是新兵蛋子。

朱棣吃了文化水平不高的亏,在几人的商讨中,只能够作为陪衬,在一旁静静聆听,往往没有开口的机会。

好在朱棣并非是一个仗势欺人之辈,虽说自己没法掺和进去,但也没有虎躯一震言明身份,只是在一旁认真学习。

这一学,便是半月时间,黄观几人越聊越深入,越聊越投机,从朱元璋所说话语之中,研究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以至于后期,朱棣直接充当起了记录员,将几人所说所思所想,都忠实的记录下来。

每一日,他要记下的东西,就足足有数十页,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有许多是朱棣难以理解的东西。

这一场商讨,最终在半月之后结束。

并非是黄观等人研究透彻,实在是其中有很多东西,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难以运用先贤的知识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有一些理论,似乎从未存在于这个世界,尽管先贤的思想中有些许相似的弧光,但终究不是同一个造物。

迷茫之际,姚广孝及时唤醒众人,道:“为学似瀚海行舟,妄图一蹴而就,只会船毁人亡。”

“你我所学,只能够解读到此,再继续下去,恐怕徒耗心血,过犹不及。”

黄观何等灵性,此刻瘦削的脸颊上显出几分通透,道:“姚老所说不错,陛下的智慧,并非我等一朝一夕能够研究透彻。”

“尽管很不愿意承认,但眼下事实如此,若是再沉迷其中,你我天资愚钝,恐怕会被陛下神思所伤。”

“暂且将其放下,日后陛下再有教诲,你我再继续研究也不为迟。”

吴言信也深吸一口气,苦笑道:“说句不恰当的,只有深入研究陛下所说,我深深感觉到,我见陛下,犹如蚍蜉见青天。”

“陛下何等智慧,只是稍加吐露,我想要理解,便如此费力。”

“如果有朝一日,我能有陛下一分智慧,那也足够消受了。”

张显宗点头表示赞同,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陛下犹如高山,你我所见,恐怕还只是山脚,向上遥望,浮云遮望眼,难以辨天机。”

朱棣在一旁打了个呵欠,问道:“几位大才,这些也要如实记录吗?”

“哈哈哈,那倒不必,只不过是我等一些肺腑之言罢了,记录下来,恐有溜须拍马之嫌。”

黄观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久坐伤身,他觉得屁股有些硌的难受。

几人笑着打趣一番,全然没有之前愁眉苦脸的模样。

正说着,门外传来声音:“稿件来咯!”

几人押运着满满一车文稿,全部卸了下来。

看着堆满几大筐的文稿,朱棣眉头一挑,问道:“怎么这一次数量如此多?”

吴言信上前去粗略的一数,道:“约有一千多份,如此集中,看来城中诸多达官显贵也是发力,琢磨许久,这才投稿。”

一千多份稿件,看似数量不多,论及字数,最多也就是数十万字,还比不上后世一篇小说的篇幅。

但是在现如今,能够有如此数量的投稿,已经极为难得,这意味着应天城中,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参与进来。

张显宗随意的拿起一份投稿,忍不住笑道:“这一看便是哪个文人冥思苦想所写,文采倒是斐然,就是言之无物,不知所云。”

几人都是饱经战阵,简单的一扫,便能够看出其中猫腻,对于那些只有文采而无实物的文章,态度很是鄙夷。

朱棣当了几天的书童,可憋坏了,如今有文稿可以审阅,自然是兴趣盎然。

他看中一份包装尤为精美的文稿,抽出来一瞧,面色变化。

朱棣没有去看其中内容,只是举起文稿,问道:“诸位,如果看到这样的文稿,该怎么办?”

“怎么?难不成还能是陛下所写,陛下是总审查,他的文章很少会送到这里来。”

吴言信说着,凑过来瞧了一眼,顿时冷声一嘶,讷讷无言。

黄观几人见状,都走过来一瞧,看完标题,几人都神色各异。

只见文稿上赫然写着:家父太子与吾的二三事。

黄观有些无奈,道:“那就先重点讨论一下这份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