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杨慎入宫

  • 嘉靖仙朝
  • 扬镳
  • 2084字
  • 2025-04-10 23:26:00

“这世界没有拼音和字典!”

嘉靖回想自己小时候,袁宗皋教识字的过程。因为自己本来就识字,没有特别在意,但其实细想起来,袁宗皋教的东西是所谓《韵书》,以《洪武正韵》为宗,是为“官方发音”。

随后就是《千字文》,《说文解字》等等,因为有前世的记忆,这一部分几乎都是一遍过,让袁宗皋直呼天才。

但轮到了自己做师父,嘉靖发现自己的教学非常糟糕。因为他没注意《洪武正韵》是怎么回事,所以现在教茹瑶的时候,他没教《韵书》,而是直接教《千字文》,这就导致茹瑶的学习少了一个环节。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没上过小学直接念中学,再怎么聪明,也会很吃力。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嘉靖思索一阵,吩咐道:“高忠,去找一本洪武正韵来。”

高忠应声去寻,不一会儿便拿了过来。嘉靖翻开这本十年前看过一次的书,越看越觉得迷糊,这洪武正韵是用古代韵书的分类方式,把韵分为76种,四大类,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玩意如果没有懂的人讲解,一个初学者想自己看明白是完全不可能的。

还是前世的aoe简单一点,嘉靖合上书,下意识想到。

“欸?为啥不能搞一本字典出来呢?”

作为从小学一直用到高中的工具书,字典他可一点都不陌生,当然肯定是背不下来所有字的,但怎么回事还是知道的。

尤其是字典的三种查询方式,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分别可以对应初学、进阶,生僻字,这东西一出来,不管是五岁稚童还是五十岁的大儒都能用得上,毕竟再大的大儒也不敢说所有字都认识吧。

“找谁办这事呢?”嘉靖琢磨了一下,脑海中浮现出来一个人,吩咐道:“高忠,去翰林院传旨。”

翰林院。

明朝的翰林院在级别上是和六部平级的,但翰林的品级却比六部的官员低很多。

主管学士仅有正五品,远低于六部尚书的正二品。但为何能令天下士子趋之若鹜呢?

原因只有一个,翰林院是“天子近臣”,有两个特权,第一是翰林学士能够“直达天听”,虽然品级低,但有直接上奏的权力,第二个是翰林通常都是一甲进士以上的出身,可谓是优中选优,皇帝偶尔有啥不懂的,就会召他们来询问,充当了顾问的位置。

能够直达天听,还能参与国家事务,这样的权柄比之内阁也差不了多少了,以至于到了如今,诞生了“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潜规则。

杨慎如今就是翰林编纂,品级只有六品。这倒不是杨廷和有多避嫌,给状元儿子受委屈,实际上在正德朝的时候,杨慎就有很多次的提拔机会,但他都拒绝了。

与其提拔后外放,还不如留在翰林院。他不是清高,而是在嫌弃提拔的方式。

按照杨氏父子的规划,杨慎应当是做翰林编纂,兼任经筵讲官,充当皇帝顾问,得赏识,特旨简拔入六部,最好是礼部和吏部,直接做左右侍郎,再熬上几年资历,届时杨廷和告老,杨慎四十余岁入内阁,成为大明最年轻的阁老,这样才对。

但这个机会,终正德一朝都没能实现,因为朱厚照这个不爱学习的家伙,讨厌学习太好的人,所以在正德朝,杨慎连计划的第二步,经筵讲官都没当上,更遑论做顾问了。

他倒是上过几道折子,规劝正德不要四处巡游,不要御驾亲征等等,结果都石沉大海,已读不回了。

后来实在是没面子,只好辞官归家,家里蹲了三年,得知正德病重,他才又来到京城,赶在正德驾崩之前,在他爹杨廷和的安排下,低调的复任了翰林院编纂。

上个皇帝没处好,这个皇帝再试试。

杨廷和的如意算盘是,借着扶立之功,把早就设计好的计划实现了。没想到刚开始,就遭遇了一连串的挫折,想拿捏的地方,一点都没拿捏成,反而处处被动。

杨慎是个聪明的家伙,他的直觉告诉他,他老爹的计划可能还得折戟沉沙。

今日,他如往常一样,在翰林院磨洋工等下班。忽然看到传旨太监,心中好奇,这都日头偏西了,宫里来传什么旨啊。

“翰林编纂杨慎在不在,接旨了!”

外头传来太监的喊声,杨慎一愣,赶忙迎出去接旨。

“翰林编纂杨慎接旨。”

“陛下口谕,传翰林编纂杨慎入乾清宫觐见,杨编纂,随咱们走吧。”

杨慎有些懵,随着出了翰林院,从怀里掏出十两银票递过去,询问道:“公公可知陛下召我何事么?”

传旨太监看了眼面额,顿时喜笑颜开,十两对黄锦来说算少的,但对他们来说可一点也不少了,自然知无不言:“杨编纂,咱们可不敢揣摩上意,咱只知道,陛下让高大监找了本洪武正韵,看了一会儿就让传旨了,其他的都不知晓。”

“洪武正韵?”杨慎摸不着头脑,实在想不到皇帝为何看了本启蒙读物后会传自己,难道他有什么地方看不懂了?

正走着,迎面过来一顶轿子。能在皇城乘轿子的,眼下有此殊荣的就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首辅杨廷和。

父子俩擦肩,杨廷和瞧见了儿子,停下轿子问道:“你这时候了,怎么在这了?”

杨慎递过去一个眼神,道:“陛下突然召见,我正要过去,父亲先回家吧,晚膳不必等我。”

“哦,好吧,陛下面前,说话要谨慎。”

“儿子知道了。”

简单对话两句,没有什么耽搁,直到日暮西垂,乾清门快要落锁了,杨慎才堪堪赶到。

“杨编纂在这等一会儿,咱家去通传一声。”小太监得了十两银子,自然是能多提点几句,吩咐了一声,便进去禀报了。

很快,高忠出来了,看到杨慎,便道:“杨编纂,请跟我来,陛下等候多时了。”

杨慎随着高忠进殿,看到了桌案后提笔书写着什么的嘉靖,急忙下跪行礼:“臣杨慎,叩见陛下。”

“杨爱卿不必拘礼,快起来,过来看看朕的突发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