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尊重他人

在纽约生活的那段时光令我终生难忘。在此期间,我读完了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贾妮尔·巴洛(Janelle Barlow)和克劳斯·莫勒(Claus Moller)合著的《抱怨是金》(A Complaint is a Gift)。这本书提醒我们,接到客户投诉后,回以借口和空洞的道歉是不够的,我们要真诚待之,而且还要感谢客户,把他们的投诉当成改进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正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萌生了自己开公司的念头,去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投诉,将投诉转化为改善经营的机遇。我至今都想不明白,客户投诉明明就是一条非常可靠的产品反馈渠道,但仍然有公司对此漫不经心。

这一点对处理公司内部的事务同样适用。为员工提供直接表达意见、想法和批评的渠道是关键,但有些经理对此颇为不满。我时常会收到员工的投诉,其中提及经理们的疏忽大意之处。对待这些投诉和随后安排的沟通座谈,我一向都是高度重视和尊重,并且谨慎回复的。还有一点需要强调,谁被投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诉意见要提交给某个特定的人,他或她能马上着手解决这些投诉。

有一次,我收到一位员工发来的邮件,我和这位员工没有私交。他在邮件中表达了对主管的不满,认为主管明显没有对他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收到邮件之后,我立刻回复了这位愤愤不平的员工罗杰斯(Roggers),回复中我提到,我会询问有关他描述的这个问题的更多信息,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办法去改善这种情况。

我把这封邮件抄送给了项目经理,罗杰斯的主管需要向这位经理汇报工作。因为那天恰好安排了一场会议,所以我决定在会上提到这件事。

项目经理说:“这可真稀奇,这位主管非常体贴善良,对团队成员很好,我以前从没接到过类似投诉。”

我试图直击问题关键。“那么,你如何评价罗杰斯这个人?”我问道。

“罗杰斯是荷兰人。他人很不错,是团队里技术最精通的人,谁向他求助,都能得到援手。有时候他甚至会应邀去给其他项目组提供技术支持。”

我没懂这句评价的潜台词,于是问:“所以……他是个很难相处的人吗?”

“完全不是,他和大家相处得不错。不过,既然你提到了这个事,他的确有一些比较独特的特质。比如说,他是整层楼里唯一每天系领带的人,这让他很显眼。他可能也是团队里最年轻的那个,我估计他才20岁出头。”

“我想我有点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你能帮我转达那位主管,让他今天下午来见我吗?我想和他谈谈。”

“来你办公室谈话可能会让他感到焦虑,我能出席这次会议吗?”

“当然,很高兴你愿意来,你加入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当时还不确定要怎么开展这场谈话,忽然之间,我记起几天前我84岁的父亲邀请我9岁的女儿劳拉共进午餐的事。

劳拉的外公邀请外孙女共进午餐,而且就只有爷孙两人。他问我维亚·维奈托餐厅(Via Véneto)是否合适。我一开始有点惊讶,因为这家餐厅是巴塞罗那当地最优雅的餐厅之一,以挤满了用餐的商务人士闻名全城。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这是我父亲最常去的地方之一,他觉得在那里吃饭最自在。餐厅的人也很了解他,服务非常用心,我觉得选这家餐厅再好不过了。

想到要去这样的场合,劳拉精心穿戴了一番,那天,她牵着外公的手走进餐厅。在门口迎宾的服务生向他们问好:“下午好,嘉赫丹先生;下午好,女士。”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如此正式的口吻向劳拉问好,我相信,从那一刻起,她一定表现得大方得体,如同一位真正的淑女。劳拉和外公面对面就座,他们的位子都是提前预订好的。她手里拿着菜单(她可能看不懂上面的菜名),但也不忘左顾右盼,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然后她说了一句话,让我父亲久久不能忘怀:

“外公,您注意到了吗?餐厅里只有四位女士,其他的都是男士。”

我父亲看着人群,仅仅看到三位女士,于是他告诉劳拉,自己只看到三位女士。

“外公,那是因为你没把我算进去。”

因为她也同样被称呼为女士,加上餐厅环境优雅,劳拉一点儿也没有怀疑,她自己就是属于在场的其中一位淑女,即使她和其他女士之间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

回到罗杰斯的问题上来,也许他的主管并没有对他不尊重,也许他只是习惯了另一种相处方式。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有礼有节、善待他人,可是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他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我们的意图。

身处优雅的环境之中,劳拉立刻就明白自己要表现得体,服务生和她讲话的方式、场合的氛围都要求她这样做。我们可能没法得知罗杰斯从自己工作的场合中观察、解读出了什么信息,但是我们可以假设公司的环境可能比他荷兰老家的环境更不正式、更随意散漫。而这一点正是我们那天下午需要共同发现、澄清的问题和观念,如此一来才能学会如何在未来更好地处理类似事务。

理解不同的态度,破解不同的行为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创造一个充满信任感的环境,让身处这一环境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行动、成长。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行为规则可能不是普遍有效的,有些事可能会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误解而丧失意义。我们得学会倾听,尤其是倾听他人的批评和投诉,才可能有机会在问题中学习、成长,然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