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书籍滋养精神
五谷喂养躯体,书籍滋养精神。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物质和精神食粮,缺一不可。
同学们,当老师和家长要求我们大量读书、大量读好书时,你是什么感觉?
家长们,当孩子和您分享他最近读到的好书,并向您推荐图书,甚至对其中的若干内容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以及他能将书中内容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行指导的时候,您是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的孩子有机会阅读到许多好书,学校要求“海量阅读”“师生共读”,我们在家中“亲子共读”;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通过各种考试,我们还要加上“英文原版阅读”。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阅读的要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老师,我曾做过三件事。
第一件事,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我们用灰色毛毡做了一个非常漂亮雅致的班级读书榜,凡是读过的书,同学们都用彩色的毛毡仿制一本“小书”,装饰一下封面,贴在自己名字后面,比比谁读的书数量多。
后来,学校给同学们开通了英文阅读的蓝思账号。我们又有了每周“蓝思阅读之星”的较量—从后台导出的数据中,我们着重看阅读时长和读后习题的正确率。
不止于此,家校合力才是好习惯养成的保证。因此,我们请家长也加入阅读的队伍中来,用线上“亲子阅读会”的形式,全班的孩子和家长分享一起读过的好书,以及阅读给人生带来的启发和改变。《理想国》《约翰克利斯朵夫》《坚毅》,甚至原版《哈利波特》……一次次的分享,点燃了大家的阅读热情,孩子们阅读的书目也变得多样起来。
但是,阅读之后呢?有些孩子会自己写一写读书笔记,能力稍强的做一版幻灯片,在班级或年级做一次读书分享,英语较好的孩子甚至还能做一做双语或纯英语分享,但好像就止步于此了。问及书籍给自身成长带来的影响,同学们分享的甚少。
解决读后活动问题还涉及另外两个问题—青少年阅读的目的是什么?笔记和分享之后呢?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我也曾向我的学生发问,得到的答案如下。
“可以让自己对文字的感触更深。”
“我能明白一些道理。”
“获得不同于玩电子产品的真正意义上的、长期的快乐。”
“积累一些东西,比如,对我生活之外的事物、领域甚至世界的认知。”
……
语言朴实,但答案中的力量超过我的想象。而当我问到,你读的所有书籍中,只推荐一本的话,你会推荐哪一本?
《骆驼祥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西游记》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小王子》
......
由此可见,经典读物是打破时空界限的,且影响力是深远的。孩子们需要阅读经典,孩子们需要铭记经典,孩子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同龄人在读完自己手中这本经典之后,他们有着怎样的见解和认知。
写作是一次对思维重新洗牌和整理的过程。我见到太多学生,他们读过的书很多,但让他讲一讲时,却往往词不达意,或者无法有逻辑地梳理出书中的见解及自己读后的想法。由此,我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我想组织学生出一本书,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借由经典阅读及读后写作,学习如何梳理书中观点、整理读书笔记、阐述自己的观念,能对以后的阅读产生意义深远的指导和影响,也在这个平台上和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及家长、老师们隔空交流,同时,为自己的青春留下难忘而美丽的印记。
知易行难,对出版没有经验的我们,要把想法一步一步落实谈何容易?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选题、出版流程、提纲、排版、印刷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强劲的后盾,同学们对阅读和写作也越发上心,从有了这个想法,到写出万字的书稿,孩子们用时仅两个月!
也许这个字数在职业作家看来不值一提,但是别忘了,他们只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在学校里有着紧锣密鼓的课程,而且作为马术特色班,在课外他们每周还有十个小时的马术训练!写书的同时正值赛季,同学们在保证学业、训练、加练和比赛的基础上,争分夺秒地阅读和写作。这些书稿,来自他们大课间休息的时间,来自来回马场的车上,来自比赛现场的间隙,来自周末深夜的书房里,甚至是来自马房里,我们常开玩笑说,这些都是带着马厩味道的书稿。
孩子们真的争气!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期中考试,他们的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我们还经历了大型赛事,班里的孩子们参加了北京市马术锦标赛、河北省四年一届的省运会、“鸟巢之路”积分赛、天津的“驰越津门”、北京“新浪杯”等系列马术比赛,冠军、亚军、季军,拿奖拿到手软,且在河北省四年一届的省运会中,张雨馨同学不仅在最高级别的赛事中拿到了个人赛冠军,还获得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都说“越努力,越幸运”!孩子们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本书有了十名小作者,可谓“十全十美”!
本书即将出版,于我,获得的是和一队志同道合者一起前行的快乐;于同学们,相信会是对于阅读沉淀之后的、可以持续终生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加倍地、爆发式地回报给他们!感谢所有为此书付出的同学、家长和编辑老师们,最深最美好的祝福给你们!爱阅读的人一定会有美好的人生,对此我坚信不疑。
陈新洁
2023年6月
北京,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