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研究

正如“杨文”所指出,社会心理学缺乏对社会心态的明确界定。然而,在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上,却不乏关于社会心态的理论和研究,虽然这些理论与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法国哲学家孔德(A.Comte)指出,人既是他所在社会的产物,又是这一社会的创造者(转引自Cartwright,1979)。孔德的这一理论命题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议题和两难问题:个体如何既是社会的成因,又是社会的结果?换句话说,社会心理学到底是应该研究个体,还是应该研究社会?从某种角度上说,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回答孔德这一两难命题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孔德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杨文”通过对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分,阐释了这一历史。

孔德之后的法国学者们从社会心理层面上回应了孔德的两难命题。塔尔德(Tarde,1890/1903)提出了“社会就是模仿”这一命题。他认为,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源于发明和模仿;发明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而模仿是发明的现实化的途径。在社会生活中,风俗就是对过去事物的模仿;而时尚是对现行事物的模仿。犯罪行为不是生物学的原因造成的,而是通过模仿和暗示等社会原因造成的。塔尔德所谈发明,实质上是社会心态的缘起;而他的模仿,实质上是社会心态的传播与扩散。勒庞发展了塔尔德的模仿律,正如“杨文”所指出的,进而对社会心态进行了开拓性研究。通过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心态的研究,勒庞(Le Bon,1895/1960)发现,由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他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社会心态不是其组成个体的心理的平均数和聚合体。就像两种化学元素,例如酸和碱,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一样,在群体中,有意识的个体人格已经消失,形成了社会心态。同时,就像病毒可以传染一样,在群体中,每一种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

迪尔凯姆(Durkheim,1898/1953)采取了反还原主义的立场,明确区分了个体表征(individual representation)和集体表征(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在迪尔凯姆看来,集体表征的存在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社会事实。它起源于社会,在社会中传播,并由社会成员所分享。集体表征对个体有一种强制作用,它不因个体的存在而存在。迪尔凯姆的集体表征外延涉及信念、宗教、风俗、时尚、道德、语言和科学等。但是,他毫无疑问地蕴含着社会心态。受迪尔凯姆的影响,列维-布留尔(Levy-Bruhl,1925/1926)考察了原始社会的集体表征。

德国学者们也同样从社会心理层面上回应了孔德的两难命题。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关于社会心态的重要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指出,时代精神(zeitgeist)是社会心理或集体心理(social mind or group mind)的化身。这种超越个体心理的社会心理(supra-individual social mind)是客观存在的。个体心理只不过是特定社会与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精神的主动参与者和代理者(Hegel,1807/1977)。“杨文”中所阐述的社会心态概念事实上是对黑格尔的时代精神概念的一种呼应。

众所周知,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其心理学学术生涯的前半期,冯特埋头于对简单的心理机能进行实验室研究。因为所研究的是个体的低级心理过程,他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又被称为个体心理学。冯特本人意识到,个体心理学只是庞大的心理学的一半,一个完整科学的心理学体系还应该包括对高级心理现象的研究。因此,在其学术生涯的后半期,冯特致力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并在1900~1920年出版了10卷本的Volkerpsychologie。国内学者通常把Volkerpsychologie按其字面意思译为民族心理学/民俗心理学。事实上Volkerpsychologie的本意为“历史与比较的社会文化心理学”,可简称为社会心理学。在冯特看来,语言、神话、习俗、艺术、宗教、道德、法律和文化等是社会心理的客化(objectifications)或显型(manifestations),而这些客化或显型是不可能放到实验室里研究的。由于10卷本的Volkerpsychologie迟迟未被译为英文,其理论意义常常被社会心理学家所忽视。但是,冯特的社会心理学无疑是社会心态研究的学理基础。

1908年,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同时出版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两部教科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建立在关于个体本能的假设之上(McDougall,1908)。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主张研究由人际交往而产生的、存在于人际间的心理面(psychic planes)和心理流(psychic currents)。心理面是指人与人之间一致的静态心理,如语言、信仰、文化、风俗等现象;心理流是人与人之间一致的动态心理,如群众在骚动时心理的变化,军队溃败时人心慌乱的状态,工潮扩大时同情与愤慨的蔓延,宗教推广与迷信蔓延时的心理状态。罗斯认为,无论是心理面还是心理流,都是个体与群体之间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群体优势,即社会影响和社会控制(如时尚、舆论、谣言的影响,或开展讨论、调停等方式);二是个人优势,即伟人(如发明者、领袖等)对群众和对社会的影响或改造(Ross,1908)。这两部教科书,既是对孔德的两难命题的不同回应,又分别奠定了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的基础。现代社会心理学就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的不断交锋、论战和相互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杨文”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试图通过社会心态这一概念来沟通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之父费劳德·奥尔波特(Floyd H.Allport)在方法学上深受冯特早期的实验个体心理学传统的影响,主张把实验法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他的这一立场对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对传统的社会哲学的反叛。在理论倾向上,费劳德·奥尔波特受到了与他同时代行为主义者华生的影响,主张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的学科。1924年,他出版了一部题为《社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在这部教科书中,他明确提出:“没有什么群体心理学,只有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不能站在个体心理学的对立面,它只是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分支。”(Allport,1924:4)。这部经典教科书影响了几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并为后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在这部经典教科书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他的胞弟高登·奥尔波特(Godon W.Allport)应邀为196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撰写了第一章“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在这一章中,他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对“由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他人在场所形成的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理解和解释”(Allport,1968:3)。高登·奥尔波特的这一定义至今仍然被许多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教材所采纳(例如,Mayers,2005)。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的美国社会心理学从一开始就有一种个体主义化的倾向,即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研究个体的科学,而在实际研究中把被研究者从实际的社会情境中分离出来。这大概是主流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和百科全书未能收录社会心态这一概念(杨宜音,2006)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