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社会心态的概念

第一章 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

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一般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在社会急剧变迁时,社会心态变化快、形态复杂,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影响都很大。在每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作为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心态的把握和调适,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因此,无论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和管理部门,还是研究中国现实社会变迁及社会问题的学术界,都会特别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社会心态作为社会行为的外在氛围,也与社会成员息息相关。

在我国,“社会心态”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频频出现在学术界的讨论和大众媒体中。[1]对身处经济社会体制转换时期的中国人来说,这一表述早已耳熟能详。可以说,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国家政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社会心态对个人、社会、市场、国家的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无法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社会心理环境视而不见。

“社会心态”概念的凸显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这本身就很值得研究。不过,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问题。应该说,社会心态是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被普遍接受却又意义含混的概念。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在“如何界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的心理结构是怎样的”“社会心态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这就直接影响到社会心态的测量、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以及社会心态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由此看来,有必要将社会心态尽快纳入我国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视野。本章试图从辨析理论的视角出发,界定社会心态概念,以期形成社会心态研究理论框架的基础。

从字面意义上看,“社会心态”一般被理解为“社会的心理状态”“社会的心智状态”“普遍的社会心理”“民心”“民意”“人心”等,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但没有被多数辞书收录。[2]国内报章、学术论文中对“社会心态”一词的界定多不严格,一般是个人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直接推定,因而缺乏足够的论证。更多的人则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径直讨论社会心态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讨论社会心态的预警及调控。[3]在一些学科的研究中,社会心态被视为一个研究视角,如史学中的心态史学研究(郑永华,2000;王章维、郭学旺,2000;程利、王晓丹,2002)。在文献检索时,这一词语使用频率很高,被广泛用于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被作为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素来看待。

社会心态概念的用法大致可以分为几类。(1)社会心态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定地域内人们普遍具有的社会心理的总和。例如,丁水木(1996)的定义是:社会心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直接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反应或心理态势,具有社会性、大众性和概括性。(2)社会心态是在一定的思想和心理支配下的社会各种群体主观上的情绪、情感、态度等心理状态和社会心境状态,通过言论、行为、习俗、舆论表现出来,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晴雨表”(揭扬,1997),具有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3)与个体心态不同,社会心态是指社会群体的心智状态,它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以整体面貌出现的主体状态,具有群众性、整体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历史性。例如,张二芳(1996)认为,它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状态结构,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内化为社会主体的精神结构的心智状态;是理性与非理性的中介,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动态性、倾向性、两极摇摆和自我调节性。

这些概念界定注重了社会心态概念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了社会心态的社会整体特性和外显特征,形成了“社会心态”与相近概念——例如“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群体心理”等——的区别,以及“社会心态”与非学术概念——例如“人心民意”“社会良知”等——的区别。但是,上述的概念界定仅仅指出它不同于个体心理,以及一些功能特性,缺乏操作化定义,因而无法解释社会心态到底来自哪里,即无法将联系个体的社会态度、价值偏好和行为取向与社会心态之间的社会心理机制清晰地刻画出来。

在西方,“心态”概念最初是在法国年鉴学派创立的“心态史学”中出现的。据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勒戈夫考证,从词源学角度来看,法语的形容词mental源自拉丁文mens,意为思想的、精神的、心理的。在古典拉丁文中没有的中世纪拉丁词mentalis属于经院哲学用词。但法语中,作为名词的mentalitiet(心态)并非直接派生自形容词mental,而是在19世纪中叶从英语中借用来的。作为mental的派生词的英语名词mentality则早在17世纪就已存在。因此,心态一词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汝信,1988)。它表示心理的集体特征,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等特殊的思想和感觉方式,不同于官方的意识形态。1929年,法国年鉴学派发动了对西方传统史学的革命,其主要目标是改变史学仅以上层人物的军事、政治活动为研究内容的状况。此后,新史学将社会文化、信仰、群体共有的意识和观念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罗凤礼,1998)。心态史学家认为,“心态主要是集体的,它似乎远离社会斗争的沉浮。但如果把它同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分割开,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汝信,1988:1002~1003)。心态史学的视角从一个侧面提出了心态概念,但是,限于学科特性,关于什么才是社会心态的问题,还需要从社会心理学这一最接近这个概念的学科角度来进一步辨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潘菽,1983)。它试图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潜在的存在的影响(Allport,1985);同时,也探讨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通过个体对现实的认知、情感和意向这样的建构性心理过程影响到他人和社会(Taylor,1998)。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但是个体如何受到他人行为的实际的影响,而且是个体如何受到那些潜在的影响,甚至是个体自行想象而具有影响力的那些影响对个体发生作用的过程和机制;(2)个体在社会中生活,像受到其他影响因素(例如气候、物理环境)的影响一样,受到社会中他人的影响;(3)所谓他人,不但指个体,而且指他人所构成的群体、社会、历史、文化等;(4)所谓影响,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相互的过程,作为接受影响的主体,其对影响具有建构和解释的能力,于是,社会环境就不再是简单的外在于人的环境,而是被主体建构过的环境。由此可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心态,可以揭示出个体心理与群体社会心理、微观与宏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学科角度,它为对社会心态概念做出恰当的操作性界定提供了保证。

然而,在社会心理学百年学科史当中,“社会心态”并不是一个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的领域。这是由于在社会心理学两大学术传统当中,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特别是以北美社会心理学为代表的主流社会心理学主要从个体的角度来建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体系和领域。这一学术传统下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以自身的方式解释和应对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而超越个体的、以社会整体为分析单位的社会心态,则不被作为研究的对象。不过,作为社会心理学中最为宏观的研究对象,社会心态是基于个体心理的,因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积累中发现研究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