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探索:贵州的实践与经验
- 孙兆霞 王春光等
- 12字
- 2025-04-07 17:11:23
第一章 可持续农业产业脱贫
一 贵州产业脱贫工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贵州农业产业脱贫成效及农业产业脱贫工作举措
贵州的脱贫攻坚实践,形成了一揽子扶贫开发工作政策举措和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如“三变”改革、精准识别“四看法”、“十子工作法”、“六个到村到户”、“低保标准和贫困标准两线合一”、“塘约经验”、“五共工作法”等,多项实践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被誉为脱贫攻坚“贵州样板”。
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方面一直是贵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以往推进的扶贫产业“十张名片”,对于贵州的农业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更好地发展农业,支持贵州脱贫攻坚成果的可持续,贵州将依托资源、气候、土壤优势,围绕全省农业产业脱贫攻坚行动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着力抓好蔬菜、茶、生态家禽、食用菌和中药材产业等特殊优势五大产业。
贵州是全国同时进入夏秋菜和冬春菜两大功能区的两个省份之一。计划到2019年,力争建成标准化集约化核心基地300万亩以上,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由1500万亩发展到2000万亩,产量由1800万吨增加到2600万吨。(1)茶产业。按照“两大中心”“四个第一”“五大工程”的部署,进一步做优做强。力争投产茶园面积600万亩,年产茶45万吨、产值500亿元、带动56万人脱贫。(2)生态家禽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引导,到2019年全省生态家禽出栏3亿羽,其中绿壳蛋鸡、乌骨鸡等地方品种占比达到60%以上,禽蛋产量达30万吨。(3)食用菌产业。力争用3年时间,贵州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40万亩(40亿棒),产量达到240万吨。竹荪、冬荪等特色品种领跑全国,成为全国茶树菇、羊肚菌、灰树花、姬松茸、灵芝等珍稀品种食用菌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野生食用菌的重要抚育基地。(4)中药材产业。贵州正合理布局中药材产业,选择优势品种,结合扶贫攻坚连片推进,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大省。到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20万亩,总产值200亿元,总产量210万吨。
与此同时,在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贵州省还将结合各地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一县一业”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精品水果、早熟马铃薯、薏仁米、酿酒用高粱、荞麦、特色生猪、优质肉牛肉羊、冷水鱼等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加大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把深度贫困地区建成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把“一县一业”产业扶贫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的“突击队”。(以上数据资料来源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
(二)从可持续脱贫视角看过往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扶贫部门、基层干部、党建扶贫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足
产业扶贫项目的决策与扶贫项目的治理需要科学化,既需要较强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能力,也需要观念和工作机制创新,这对现在的扶贫部门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来说,构成了较大挑战;要把作为系统工程的扶贫工作做好,把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好,真正支持到贫困乡村地区农业产业、乡村社会、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农业生产的科学知识,也需要市场经营管理能力,还需要农村社会工作方法支持。党建扶贫、干部挂包支持贫困农村也同样面临专业化严重不足的问题,没有大量并深入的能力建设支持,党建扶贫成效的可持续也将面临挑战。
2.产业扶贫工作严重缺乏市场出口建设
发展产业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产业发展的成果最终都是需要用市场来进行检验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大牲畜养殖、经济林种植等往往周期长,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很高,加之贫困农村地区信息、交通的限制和贫困群体市场能力的欠缺等因素,贫困农村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往往更高,这是笔者在过去调研过程中看到的很多产业扶贫项目难以见成效的重要原因。当然,许多产业扶贫项目缺乏市场支持体系建设,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扶贫工作队伍不熟悉市场工作,另一方面也因为“小生产、多环节、大流通、大市场”的中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格局带来的必然后果。正因为如此,很多扶贫项目将引入龙头公司作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考虑,期望公司能承担市场引领的角色。但由于农产品市场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机制的不健全,往往使一些公司只会“挣政府扶贫项目钱”,缺乏带领农民到“市场挣钱”的动力与能力,卖种苗,卖设施、设备和技术,甚至套取政府补贴成为这类公司的常见运行模式。
3.产业扶贫项目严重缺乏对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
过往的产业扶贫项目,一直以来重视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而缺乏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重视经济成长的投入但缺乏对社会发展的投入,重视“硬件”的投入而忽视“软件”的投入,重视“规模化”的发展而缺乏对农村组织发展和农民参与机制创新的支持,重视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而较少对合作机制的关照,这也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总体来说,缺乏对贫困群体的能力成长支持,缺乏对农村社会治理和社区协作的综合考量,也缺乏支持农村社会创新的措施和具体方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发展能力脆弱问题。
4.扶贫项目不重视生产性服务和农村社区服务
扶贫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主要考虑旨在以经济增长、货币收入增加为目标的产业扶贫项目,对于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的支持相对不够。基于贫困农村的现实,社会团结和社区合作基础上的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大大依赖于农村的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系统能否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系统,反过来又是增强甚至重建农村社会公共性、促进农村社区团结与社区合作、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现有的产业扶贫项目对农村生产性服务的支持非常缺乏,同时对于促进农村公共生活、增进农村社区团结和社区合作从而提升农村社区福利的项目基本没有涉及,一些项目甚至分化和瓦解了乡村社区的合作能力,反过来大大影响产业脱贫项目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