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贵州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数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少数几个省之一,中央对贵州省精准扶贫和脱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莅临和指导贵州反贫困工作,并在贵阳召开西南片区党政领导会议,发表了重要的“6·18”讲话,对贵州脱贫攻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贵州省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过去的五年中,贵州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70.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73.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8%以下,减贫和搬迁人数全国最多,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省级样板”。其中,2016年减贫120.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26.8%下降到2016年底的10.6%;截至2017年10月,贵州已经完成一个贫困县国定摘帽标准的第三方评估工作,1500个贫困村退出。

更重要的是,贵州省配合脱贫攻坚,在许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探索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方法和经验。目前贵州省形成了一些有全国借鉴意义的经验:以第一民生工程和党建扶贫为主要内容,发挥智库优势和作用;以“四看法”为主要内容的精准识别体系创新,以“扶贫云”为主要内容的精准管理做法;以构建扶贫产业园、加强利益链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产业扶贫体系的创立;以六盘水“三变”改革和塘约经验为主要经验的农村经济集体经济的创新;以实施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守住生态底线的做法,等等。这些做法和经验获得了中央的充分肯定,也引起了全国其他地方的关注,被视为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经验。

但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客观和主观方面都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贵州的武陵山、乌蒙山和滇桂黔石漠化三个片区66个贫困县及其下属的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那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教育滞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等,使得脱贫攻坚缺少了坚实的自然、社会、经济、公共设施和服务基础,使得“五个一批”找不到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精准扶贫和脱贫是相当复杂和系统的工作,不仅牵涉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以及不同利益关系,而且涉及复杂的工作方法、技术技巧以及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六精准”的开展,从初期的精准识别到精准帮扶、精准项目、精准用钱、精准派人以及精准成效,都是在边探索边实施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各种问题尤其是反复调整等,这都会影响扶贫开发成效问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因此一些地方根本来不及追求精准,甚至没有能力追求精准,于是会以粗糙的方法替代精准,以表面和形式主义的方式去实施项目,而忽略了贫困户的想法和真正需求,从而影响了扶贫和脱贫过程中的干群关系,甚至还出现各种纠纷和矛盾等,比如部分贫困对象缺乏内生动力,安于现状单纯依靠外界被动脱贫,有的习惯等靠要,依赖政策不愿脱贫。

最后,在政策设计和实施中,需要处理好贫困对象与非贫困者之间的关系、贫困个体与村庄关系、贫困村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扶贫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比较极端的问题:一种是过于偏向机械地理解精准,把扶贫脱贫工作局限于为贫困对象提供帮助上,而忽视了贫困对象的脱贫需要相应的贫困对象之外的条件和关系,比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村庄邻里等外在条件的支持。另一种极端则是过于看重外在条件,认为贫困对象没有脱贫能力和可能,以村庄发展取代贫困对象脱贫工作,比如表面上想用合作社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但是实际上贫困对象在合作社中是缺位的,不能享受到合作社的发展成果。更极端的是一些地方将脱贫攻坚转化为区域发展,从而屏蔽了贫困对象的真正脱贫,或者说仅仅把贫困对象的所谓脱贫作为区域发展的手段,反过来遮蔽了贫困对象的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