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第4期(总第12期)

评阿尔都塞的艺术思想 /陆梅林(3)

“否定的美学”与美学的否定

——试论阿多尔诺美学思想的否定性 /章国锋(11)

马克思主义与美国当代文学批评 /赵一凡(17)

伊格尔顿和杰姆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发展 /王逢振(23)

误解要避免,“误差”却是必要的 /钱中文(30、10)

复调小说的作者意识与对话关系

——也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张杰(37)

普鲁斯特小说的时间机制 /张寅德(45)

荒诞的人生

——简析加缪的《局外人》 /张容(52、75)

论莫迪阿诺小说世界中的全息结构 /冯寿农(558)

隐蔽的视点在《嫉妒》中的作用 /晁召行(66)

法国当代文学中的“回归”现象 /全小虎(71)

后现代主义诗学与“自觉小说” /王天明(76、114)

黑色幽默的深层结构 /刘洪一(82)

独特文化背景下的青春嗟叹 /李德纯(86)

市场上的作家

——另一个狄更斯 /朱虹(89)

论普希金艺术思维的特征 /程正民(97)

布莱克

——现代主义的预言者 /张炽恒(103)

王尔德喜剧艺术的魅力 /郝振益(107)

联邦德国出版克丽斯塔·沃尔夫的新作和关于她的传记 /长人(109)

契诃夫与中国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 /王璞(110)

罗曼·雅各布森的“音素结构”理论及其在中西诗歌中的验证 /任雍(115)

大写的“人”字 /张抗抗(122)

致友人 /梁晓声(125)

欣赏与摒斥 /王朔(128)

加强外国文学研究之我见 /王佐良(130)

当代社会与文化反抗

——读戈德曼《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创造》 /林青(131)

两种文化熔铸的魂魄

——亨利·特洛亚的《莫斯科人》 /白丁(136)

1988年联邦德国文学掠影 /蔡鸿君(139)

当代印度马克思主义批评 /殷同(139)

《格林传》在英美出版 /欣心(140)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家雷蒙德·威廉斯谢世 /放眼(141)

日本川端康成文学奖揭晓 /穆易(141)

日本评出两大新人文学奖 /穆易(141)

编后记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