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象史学(2018上半年/总第11辑)
- 刘中玉主编
- 2597字
- 2025-04-07 17:57:59
一 动态与综述
2018·形象史学与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张梦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京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牛首山弘觉书院联合承办的“2018·形象史学与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5月12~1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尚永琪(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从叙事到崇拜:佛像的功能转换与空间布局——对金塔寺东窟东肋侍“反身”菩萨的初考》解读了“反身”菩萨像的身份,分析了崇拜性场景中出现叙事效果图像的原因;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法洪:北齐时期活动于东平湖周围的天竺僧人——大时代小人物的故事》介绍了北齐时期天竺僧人法洪的生平事迹;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南海佛学院)《高罗佩的烟盒与古今画科研说》揭示了德国汉学家雷德侯的治学特点;四日市康博(日本立教大学)《元朝时期东西欧亚大陆有关龙、凤凰图像的传播》指出元朝是龙、凤凰等图像向伊斯兰世界和欧洲传播的时代。
尹磊(中国科举博物馆)《唐代传奇帝王与伊朗英雄的丝路相会——Or.8212/81(ch.00349)和Pelliot sogdien 13定名初释》解析了秦王李世民与伊朗传说中的勇士鲁斯塔姆的形象如何在敦煌交叠;曾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社会礼仪中的用色考察——以丧礼和降礼为例》考察了秦汉丧葬和投降礼仪中对白色的使用;徐志君(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半符号化:以汉画像石门扉图像为例的图式探讨》研究探讨了汉画中源于隐晦、支离的心理情结的画面程式;王诗晓(东南大学)《四川什邡汉画像石佛塔考证与丝路意义探讨》剖析了四川什邡汉画像砖佛塔的图像价值及丝绸之路语境下的图像意义;魏曙光(沈阳师范大学)《耶律楚材父子扈猎诗研究》揭橥了汉地知识分子对草原游牧制度认识和接受的过程;赵莹波(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唐宋元明时期东亚海域中“通事”群像考》以“通事”为中心考述唐宋元明时期东亚各国的交流事态;叶少飞(红河学院)《〈大越史记全书〉的雕印与版本》探究了《大越史记全书》的形成、版本及雕印;刘怡青(陕西师范大学)《越南碑志中所见的河内广东移民与其信仰生活》分析了河内广东移民的聚集情况和天后信仰的传播;刘瑛(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于“形象史学”及“丝路文化”之功能探析》阐释了“西北地方文献”的概念属性及功能意义;翟金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史记〉〈汉书〉在朝鲜时代早期的刊刻与影响》总结了朝鲜时代早期刊印的《史记》《汉书》的特点和成因;张柘潭(南京大学)《摩醯逻矩罗毁佛再考》考辨了摩醯逻矩罗毁佛的真实性。
菊地淑子(日本大妻女子大学、二松学舍大学)《敦煌莫高窟第217窟供养人题记、供养者画像再论》结合实地调查,整理了近年关于敦煌莫高窟第217窟供养人的研究动向;范鹏(甘肃省敦煌哲学学会)《敦煌哲学的探索及其文化意义》阐发了敦煌哲学的内涵及文化意义;李国(敦煌研究院)《元以后瓜沙地区佛道交融现象——以敦煌石窟道教游人题记为中心》考订了敦煌石窟道教游人题记,展示了元以后该地区佛教和道教的日益交融;张书彬(浙江大学)《榆林窟第3窟普贤变下方壁画的图像学新释》对榆林窟第3窟普贤变下方八幅壁画进行图像志描述和图像学释读;苗利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新疆龟兹研究院)《克尔孜石窟中的舍卫城神变故事》就克尔孜石窟中的舍变城神变题材的识别,以及其他神变题材增多的原因做出辨析;孙英刚(浙江大学)《流动的政治景观:也谈〈升仙太子碑〉》由《升仙太子碑》碑阴题记考察其政治内涵;于文杰(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的学术内涵及历史形态》详论“一带一路”的学术内涵、历史形态和主要特点;吴小红(江西师范大学)《宋元时期龙虎山上清宫诸院系统研究——兼论正一派与玄教之关系》认为上清宫诸院是元代龙虎山道士势力扩张的组织体系;杨晓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开封犹太人来源问题补论》主张宋代开封犹太人最有可能来自印度西南海岸;李姝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丝绸之路的地缘文化研究》讨论如何充分利用丝路青海道的地缘文化特征;周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与18—19世纪中国东沙岛知识的生成传递》勾画了18~19世纪中国东沙岛知识生成传递的多元面相。
大久保良峻(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天台の教学と美術》将天台密宗的教义与美术相联系,加深了对日本比睿山——天台山密宗融合性道场的认识;胡建明(日本驹泽大学佛教经济研究所)《论南宋虚堂智愚禅师的东传墨迹》对虚堂智愚不同时期、内容和形式的东传墨迹进行论述;沈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冈仓天心〈茶之书〉与时代之研究》回顾了冈仓天心的人生历程,究明《茶之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江静(浙江工商大学)《日藏无梦一清相关墨迹考》探讨了日藏无梦一清相关墨迹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白若思(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阮苏兰(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汉喃研究院)《有关四川新津县观音寺妙善公主传说壁画的文献来源》讨论了四川新津县观音寺毗卢殿《香山全堂》壁画与妙善公主传说文字资料的关系;吴桂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汉晋涅槃图像辨析及佛教初传的考古学证据》从考古材料、佛教涅槃图像材料、涅槃佛教经文角度研究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出土的陶楼;杨宝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流散至印度的敦煌文物文献》详细介绍了今藏印度的敦煌吐鲁番文物文献的来源、存藏、编目及刊布情况;朱浒(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早期山水中的“叠鳞式”山峦》提出汉代山峦图像包含仙境体系和“叠鳞式”山峦两个系统,后者源于汉与域外的艺术交流;戴晓云(国家文物局)《佛法汉化与水陆新兴——以〈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为例浅谈佛教中国化》分析了《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与密教的关系及所受的文化影响和思想来源;姜捷、李发良(陕西法门寺博物馆)《洪洞水神庙元代壁画〈敕建兴唐寺图〉与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关系讨论》认为,《敕建兴唐寺图》的内容应与唐至五代时期佛教界对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崇拜热潮有关;纪雪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代丝绸之路上的僧侣往来》对宋代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僧人及其活动进行了梳理;邵学成(中国人民大学)《“梵衍那国”的疆域与图像定义:巴米扬佛教美术的新拓展》通过推测“梵衍那国”的疆域,探究了巴米扬佛教美术风格的扩展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