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乡村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制度变革的影响极为重要和深远。为适应赶超发展战略需求,人民公社、统购统销和户籍管理等制度的实施,将乡村社会和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支撑了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也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固化。当改革开放进程开启,对农民生产自主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重新“赋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让农业从自我循环积累不足的困境中走了出来,让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改革效应向城镇外溢,向其他生产部门传导,乡村经济活力由此迸发。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畅通了要素流动、商品流通渠道,带来要素跨界、产业融合,乡村发展新动能开始不断形成。

历史实践已然昭示,制度创新是决定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抉择。当前,中国乡村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传统与现代交错激荡,蜕变与重生悄然转换。面向现代化,走向全面振兴,制度创新依然是关键变量。

制度创新往往是倒逼产生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我国乡村转型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不少矛盾甚至冲突现象。例如,一方面是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指标透支;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不多,部分地区甚至还在继续增长,农村闲置宅基地越来越多。一方面农村集体账面上“趴”了不少资产,按照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7年底总额为3.44万亿元,村均达到610.3万元;另一方面很多村集体经济却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一些村根本没有集体经济,大量资产得不到有效盘活,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城市房屋、厂房等可以抵押融资,另一方面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附属物,有些投资上百万、上千万,在多数地区却不能进行抵押融资。矛盾孕育着改革动力,冲突呼唤新的改革,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有效的制度供给。

制度创新往往又是主动的抉择。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乡村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蓄积了巨大的制度创新动能。持续多年的城乡人口转移,使千百年来紧张的农村人地关系得到缓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有了更多的动力。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构建起一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安全,提供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更大空间。确权登记颁证的持续推进,摸清了家底、明确了身份,让农村“三变”改革基础更加扎实。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体验式消费、参与式消费等需求的增长,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正所谓“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中国乡村正在经历一次整体结构性变迁和功能价值重塑过程,唯有用好改革手段,强化制度创新,才能真正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让乡村振兴具备内生动力、行稳致远。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时代主题,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的制度创新,力图透视改革实践,探寻改革之路。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论,对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内在逻辑和基本导向进行系统阐述;第二章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廓清城乡融合发展内涵,提出总体构建思路和制度性供给重点;第三章聚焦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阐述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与实现路径;第四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要素配置效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农村土地金融、工商资本下乡、农村集体经济等重点领域,基于改革“时代之问”,透视改革“梗阻”,探索制度创新方向和路径。

中国乡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变革,现象纷繁复杂,需求多元分化,发展迷雾重重,置身其中难免有“云深不知处”之惑。本书只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改革相关问题的粗浅探讨,囿于自身能力水平,尚难言系统和深入,也一定存在疏漏和不足,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时代呼唤改革,在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改革必将引领农业农村走向全面振兴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