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作干村卷: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
- 王红
- 2112字
- 2025-04-07 17:32:24
第二节 作干村的基本情况
一 自然地理
作干村位于林川乡北部。作干村原是贺尔村的一部分,后来从贺尔村分离出来。距林川乡政府所在地昝扎村8公里;离村庄最近的公交车站位于贺尔村,步行距离为1.5公里。村域土地面积为213.2平方公里(3198亩)。作干村是一个自然村,有三个社,分别为一社、二社和三社(见表1-1)。
表1-1 作干村自然地理概况

二 基本情况
2016年,作干村共有127户498人(常住人口455人),全部为本地户。平均每户人口规模为3.9人。村民中汉族占绝大多数,有486人;有少数民族12户12人,均为从村外娶来的媳妇。作干村户均人口数较多年前有所下降,这与村民更能接受一对夫妻两个孩子的观念有关。
2016年,作干村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贫困人口253人,实际贫困户为71户,实际贫困人口为253人;非贫困户为56户245人。有4户低保户(同时也是低保兜底户),低保人口为19人;4户五保户,五保人口为4人。2017年,作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生了动态变化,有4户贫困户脱贫,有1户贫困户(单身)死亡,新增了一户建档立卡户;数据更新后,2017年作干村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25个贫困人口(见表1-2)。
表1-2 2016年作干村人口基本情况

三 土地资源与利用
全村土地面积为3198亩,其中耕地面积1689亩,占全村总面积的52.8%,全部是旱地,有效灌溉面积为零;人均耕地3.4亩;与林川乡的人均耕地面积相近(人均3.3亩)。作干村无园地面积,林地面积为340亩,主要树种为杨树、桦树、松树和沙棘等乔灌木,占全村总面积的10.6%,其中有230亩是自2013年起退耕还林后才有的。牧草地面积为69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21.6%。无畜禽饲养地和养殖水面。简单地说,作干村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为“五分耕地、一分林地和两分草地”。农用地中属于农户自留地的面积有120亩,没有未发包的集体耕地。
由于很多农户中都有一个或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作干村存在比较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据村干部估计,近年来全村有近300亩闲置抛荒耕地。
作干村的耕地主要为脑山坡地,90%以上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根据国务院于2014年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25度以上坡耕地属于具备退耕还林还草条件的坡耕地。目前,全村有近300亩闲置抛荒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已被列入了退耕还林计划。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将显著改变作干村“五耕一林二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同时将对作干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
作干村第一轮土地承包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同,起始于1983年,承包期为15年。第二轮土地承包起始于1997年,承包期延长为30年,至2026年12月31日止。第二轮土地承包后,作干村并没有进行土地调整。2014年,互助县被确定为全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的试点县之一;2017年初,互助县林川乡等三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工作有序推进,作干村所有农户已全部领到政府统一印制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经营权证书上标明了农户所承包地块的信息和地块图。互助县县、乡两级联网的土地确权数据平台系统现已安装调试完成,方便农户查询。
自1983年第一轮土地承包以来,作干村的土地利用方式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2016年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对作干村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全村近300亩闲置抛荒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已被列入了退耕还林计划。2016年,全村38户的114.33亩耕地通过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验收,耕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作干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牧草种植和养殖。
2016年,作干村未被国家征用耕地,农户和村集体亦未对外流转耕地和山林地,没有对外出租耕地。土地管理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 经济发展情况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作干村的主要产业。全村耕地面积为1689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菜、马铃薯、蚕豆等经济作物。201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427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888亩,油菜播种面积444亩,马铃薯播种面积50亩,蚕豆播种面积45亩。2016年,全村闲置抛荒耕地有262亩,已经列入互助县的退耕还林还草计划。
作干村的养殖业规模小,主要为一家一户小型分散的牛羊养殖,但也有五六户养殖大户。主要养殖肉牛,肉牛存栏量在十几头至几十头之间,大大增加了养殖户的家庭收入,使之在全村位居前列。成立了3个农民合作社,全部为牛羊养殖合作社,主要是基于亲缘、地缘由几家关系亲近或本家的农户自发组成,合作关系松散,目前来看,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合作效益。
作干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没有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或家庭。有几个家庭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主要是一位农户在县外(西宁市大通县)从事商贸业,另外2户在村内经营小卖部,属于小本经营,规模小,主要为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可以说,至2016年,作干村几乎没有非农产业发展。
五 村庄基础设施
作干村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能够满足村民基本的交通、通信、饮水需求,但是缺乏教育等其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具备良好的用电条件,通有电话线,但无宽带和有线上网设施。入村道路为柏油路,入户路除少数几户直接连接到入村的硬化公路外,其他一半是泥土路,另一半是砂石路,但是离最近硬化公路的距离近,仅为1公里。几乎没有任何农田水利设施。饮用水源是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几乎全部实现管道供水入户,不存在饮水困难和间断取水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