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作干村卷: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
- 王红
- 1693字
- 2025-04-07 17:32:23
前言
消除贫困对实现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富裕起来的目标,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扶贫的力度,颁布了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政策,扶贫力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贫困村庄是我国接受国家扶贫政策的基础单位,从“村庄”这一微观层面了解贫困村庄的贫困状况及扶贫实践的特点和进展,能够及时了解和展示处于我国脱贫攻坚战最前沿的贫困村的贫困状况、脱贫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从村庄脱贫实践中总结当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我国的扶贫脱贫进程、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课题子课题组对青海省互助县林川乡作干村开展调研,为了解基层贫困及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本书是对该村以易地搬迁为主线实施精准扶贫实践的调研报告。
本调研报告分析了作干村所在地区和作干村的基本情况;探讨了该村人口与劳动力流动情况;在村庄调研和入户走访的基础上,研究了村庄农业生产与经营、农户家庭收入与支出、村民家庭和社会生活、村民社会保障等情况;了解了村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和措施,并重点研究了作干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进展情况、实施效果、影响与存在问题。本调研报告对作干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了客观深入的评价,对作干村开展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作干村位于青海省河湟地区,目前在青海省甚至是互助县都是比较贫困的村庄;农户普遍存在经济赤字,贫困村民对国家补助资金的依赖性很强。根据村庄和入户调研,作干村目前的贫困状况及贫困成因已经发生了较大的结构性变化,从生存贫困转化为收入增长缓慢、家庭支出增加的相对贫困。总体来看,该村贫困农户的主要致贫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与自然资源、环境、区位条件的历史变迁有关,这些历史性因素是典型的外部环境因素。目前该村存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匮乏的情况,随着村庄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使用化肥农药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有所减少。耕地土壤品质有一定程度下降。加之调研村庄地处偏远地区,村民外出务工尤其是在县内打零工存在较大的制约。以上是作干村长久以来持续贫困、村民生活艰苦的历史性原因,很难在短期内完全克服。另一方面则与家庭结构密切相关,是典型的内部因素。家庭人口“两多一少”(即人口数量多、病号尤其是长期重病患者多,劳动力少)、家庭劳动力“两低一少”(占人口比重低、文化程度低,参加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少)的结构,制约了农村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影响了农户的收入水平。不利的家庭结构还导致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弱,很难在现有资产水平上迅速提高收入和积累,从而改变这种被动状态。
要改变一个村庄的自然资源、环境和区位等因素是非常困难的;家庭结构的因素也是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这两种主要致贫因素相叠加,大大增加了作干村扶贫工作的难度和成本。针对环境因素的扶贫措施,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易地扶贫搬迁,虽然投入成本高,实施难度大,但是效果明显。针对内部因素的手段则主要依赖于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等,与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总体救助与保障水平密切相关。
本书重点探讨了易地扶贫搬迁与村庄精准脱贫的议题。作干村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是青海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实施村。作干村易地搬迁方式为建设新村集中安置,搬迁安置地点是距离旧村3公里以外的昝扎村下麻吉门。易地扶贫搬迁与村庄精准脱贫专题总结了青海省和互助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措施,讨论了作干村的实际做法,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对村民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探讨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还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作干村所处的河湟地区的意义。作干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代表了对河湟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一种人为转变,将减少该地区历史遗留问题对居民生存不利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影响,去除历史性的环境方面的致贫原因。这种人为改变,从理论上是合理的、有意义的,如果在实践中经过努力取得持续的成功,那么其意义将是显著的,贡献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