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活的社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
- 滕春娥 王萍
- 1371字
- 2025-04-08 19:35:46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和活态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是各民族祖先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着该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是无形的财富,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科技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累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巨大冲击,甚至濒临消失。因此从世界范围到国家层面都在积极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固化的历史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态遗存,二者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见证了并将继续见证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我国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这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因素,是民族得以延续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在集体记忆的众多表现形式中,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最主要的两种形式。随着“世界记忆”工程的开展以及我国各地纷纷出现“城市记忆”工程、“乡村记忆”工程、企业记忆等,各地档案馆用摄影等手段对城市的面貌进行全面的记录,对城市的旧貌进行抢救性的留存和保护,这也成为新时期档案馆的主要工作。档案作为人类记忆的延伸,是一种重要的记录载体和工具,在今天已成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信息资源及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
本书开展的“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这里的“建档”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档案管理环节,亦不是一项静态的建档工作,而是动态的管理过程。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前期的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立档再到存储、保管以及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传播整个过程。“建档”不仅仅有“建立档案”的意思,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即用档案资源和档案方法、档案工作、档案学理论去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物化以及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并最终达到非遗文化传播和传承的终极目标。
本研究从社会记忆视角出发,遵循什么是社会记忆、如何保护社会记忆、保护社会记忆的传承机制是什么的研究思路去构建研究框架。在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社会记忆理论、档案记忆观理论、档案鉴定理论、本体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本书的主体部分中,第一部分将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入社会记忆系统,分析二者的文化和记忆质性与特点,论述二者的联系和共性,指出档案是一种社会记忆形态,也是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指出档案工作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密切相关性,同时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法律依据和社会学意义。这也是本书开展研究的依据和立意所在。第二部分阐明了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目标与逻辑结构、实施路径。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过程,即非遗档案的建构实际上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其具体的流程包括收集、整理、立档、存储、保管、开发与利用、传播等。第三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重点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本体知识组织方法,实现非遗资源异构数据的概念共享,以及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和资源保护与传播。第四部分探讨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实例,论述了赫哲族非遗资源建档的过程、赫哲族非遗档案以及赫哲族非遗资源本体知识构建,为其他非遗资源建档保护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意义。第五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机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