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3现象”专题调研

小产业 大市场

——湖南省县域民营经济“2/3现象”调研总报告[1]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湖南省一些地方以“小产业”构建“大市场”,涌现出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小而优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群体,部分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已经进入全国前列。如邵东市一次性打火机、小五金产品、永吉红包、书包等箱包产品,新化文印,临湘浮标等占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形成特有的民营经济“2/3现象”。一只打火机、一只扳手、一个书包、一支浮标……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小商品,被湖南人做成了大产业,闯出了大市场,也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做起相关的小生意,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支柱产业。近日,我们赴有关县市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撰写了一个总报告和十一个专题调研报告。

一 湖南省“2/3现象”的发展历程和特征

过去,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无法满足人民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这一时期,“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人,敢闯敢拼、勤劳务实,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民营经济“2/3现象”开始出现,成为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具体来看,这些产业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产业特色鲜明,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从搜集整理的12个产业来看,都具备产业特色鲜明、优势比较突出的特征,一些产品占据了全国较大的市场份额。如邵东市打火机产业年产打火机60多亿只,2018年实现产值130亿元,一次性打火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目前已经取代了温州打火机的地位——温州现有600~700家打火机厂,年出口5亿只打火机,销售额为30亿~40亿元。邵东市小五金产业2018年实现产值超20亿元,扳手等五金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邵东市箱包皮具产业年产箱包1.68亿个,2018年实现产值80.16亿元,其中,书包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邵东市“永吉”牌系列红包产品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嘉禾县钢锄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新化籍人士在全国开设的各类文印相关产业企业(门店)占据全国文印市场70%以上的份额,复印机、打印机等主要二手文印设备的营销业务占据了全国65%的市场份额。双峰县农机产业约占全国农机市场2/3的份额。

2.源于历史契机,具有显著的县域地缘特征

特色优势产业大多立足本地历史渊源、特有的资源禀赋以及产业转移机遇,通过亲带亲、友帮友、师传徒的方式发展起来,产业集群与当地的社会网络密切联系在一起,呈现明显的县域地缘特征。例如,嘉禾县锻造业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历史,逐渐形成以塘村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的产业发展格局。临湘市依托长江南岸芦苇、桐木(浮标生产的主要原料)供应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浮标产业,“临湘浮标”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邵东人抓住2000年前后打火机产业开始从广东等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的趋势,从小作坊生产起步。新化打印机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初几个新化人接触机械打字机维修行业开始起步,如今,新化人在全国设有6万余家文印门店、2000余家耗材经营企业、3000余家复印机再制造和经营企业。宁乡珠宝黄金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老粮仓镇人将印章与戒指结合在一起开始,最终发展演变成了超过两万人的黄金珠宝首饰加工及销售的大产业,业务遍及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

3.主要分两种模式,以“人”的资源为核心

湖南符合“2/3现象”特征的行业主要分为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本土集聚型特色产业。例如邵东打火机、小五金、箱包、红包,临湘浮标,嘉禾刀具,双峰小农机等产业,这一类属于比较典型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承接和吸引资源在本地集聚壮大。另一种是人才输出型特色产业。例如新化文印、衡南零担物流、宁乡黄金珠宝与创业投资等产业,这一类基本上是老乡带老乡在全国各地从事同一行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从业者有较强意愿回归家乡创立品牌。例如,2016年,衡南县将10余个省(市)20多个城市的100余家物流企业串联起来,成立了湖南中众衡物流有限公司,打造全国物流网络;张万福珠宝创始人张跃财董事长多次呼吁,要整合全国湘籍黄金珠宝商资源,在湖南打造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区。

4.经历了不同阶段,产业不断迭代升级

从产业发展的阶段看,基本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的小作坊生产方式,90年代初至2000年初的规模化生产方式,以及2000年初至今的品牌化、高端化、全产业链的生产方式。例如,邵东打火机产业从小作坊开始,经历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向现代化工厂转变,目前,邵东市共拥有打火机专利120多项,高端打火机品类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嘉禾县刀具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还停留在生产“三刀两头”(菜刀、镰刀、蔑刀、锄头、镢头)的水平;改革开放后,经历了贴牌入市、借(购)牌上市、创牌占市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手工锻打到机械锻造再到智能锻铸的蜕变,产品从单一的农具刀具类发展到整个五金工具类和新兴科技产品。新化文印产业经历了机械打字机流动维修、复印机流动维修、文印店经营、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经营、文印设备制造等5个阶段。邵阳发制品产业园2018年成功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衡南县零担物流行业已经由仓储、运输的传统物流,发展到涵盖信息软件、车队、仓储、园区、金融、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众多领域。

二 存在的问题

尽管湖南省民营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但调研发现,与江浙等发达地区相比,发展还相对滞后,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1.整体实力偏弱,缺少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特色产业的整体规模还是偏小,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的实力都偏弱,上规模企业数量偏少。产业关联程度较低,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链缺乏上下游延伸,例如邵东小五金虽然在细分市场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品类有限,同质化严重,向上游的设计和下游延伸不够。鉴于很多企业都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比较严重。在当前经济形势走弱的情况下,部分企业遇到了招工难、融资难、市场开拓难、利润下滑等问题,抗风险能力偏弱。

2.处于价值链低端,亟须转型升级

湖南省“2/3现象”产业大多数属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产业。例如,邵东小五金以低廉五金产品为主,涟源塑料百货制品大多是个体经营的产品,邵东打火机则主要是一次性打火机市场占有率较高,嘉禾主要是农具刀具、钢锄等。除了少数龙头企业自动化水平较高外,多数企业以劳动密集型、手工作坊式生产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产品雷同,竞争激烈,企业技术开放能力薄弱,与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不过,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例如邵东成立了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但整体产业升级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3.品牌意识不强,美誉度不够

湖南省“2/3现象”产业虽然也有一些知名品牌,但其数量相对较少,尚缺乏像浙江、广东那种国内外知名的品牌,缺少浙江那种国人皆知的温州现象、义乌模式。邵东等地的产品甚至曾一度被视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多数企业并没有树立整体营销意识和区域品牌营销意识,结果往往受制于区外、省外的大企业或者中间商,失去营销主动权。

三 加快“2/3现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3现象”正是湖南民营经济发挥“草根精神”、在市场磨砺中摸爬滚打、占据某个细分行业尖端的现象。鉴于该类产业大多属于价值链低端,因而长期被忽视。在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发草根活力的当下,湖南省要加快推动一批小特精产业做大做强,并形成一批标杆型产业链群,将其打造成为湖南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1.强化认识,加强对“2/3现象”产业的顶层设计

将“2/3现象”产业培育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行引导和扶持。研究出台《湖南省加快推动“小产业 大市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优化市场环境,加快形成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2/3现象”产业集群(基地)。

2.推动升级,实施“2/3现象”产业链培育计划

在进一步梳理全省符合“2/3现象”的产业基础上,遴选10~15条潜力大的产业链,作为全国“隐形冠军”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按照“20条工业新兴产业链”的做法,建立“链长制”,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产业低端化问题,推进产业升级,将“2/3现象”产业链纳入省智能化改造重点,引入第三方智能制造企业或者研究院等参与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转型。

3.招商引资,形成“2/3现象”产业集聚效应

围绕产业链延伸,大力实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策略,一方面,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加大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力度,吸引和带动专业化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产品+配套+服务”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例如小五金、农机、打火机、箱包、浮标等产业;另一方面,将在外地的产业、资源、人才不断吸引回湘,打造集聚地,形成强势品牌,例如黄金珠宝、创投、文印、零担物流等产业。

4.唱响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培育数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百年品牌和超级品牌,例如邵东小五金、娄底小农机、临湘浮标、新化文印、宁乡珠宝等精品品牌,推动品牌从低端向高端转变。充分发挥湖南传媒优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湖南特色小产业和“隐形冠军”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同时,呼吁在全国其他地区的湘籍商人、非湘籍商人来湘创业集聚,提升湖南品牌知名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5.政策支持,强化产业要素保障

设立“2/3现象”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集群(基地)项目。各市县要统筹安排使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重点保障“2/3现象”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2/3现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制定系统性融资规划,合理提高综合授信额度。引导保险资金参与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定期组织“2/3现象”产业集群(基地)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组织集群(基地)企业参加省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结合湘商大会等开展专项推介。围绕产业加快培养一批各级各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不断提高业内专业人才的技术素质,要加快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断提高业内专业技能人才的技术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6.行业自律,加强行业协会等组织建设

加强和创新各特色优势小产业的协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沟通,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信息、市场、技术、标准、人才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促进行业自律,规范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行为,实现行业内公平竞争,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1] 本报告获得湖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谢建辉的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