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洋之灰:中日水泥战(1927~1937)
- 卢征良
- 5237字
- 2025-04-08 20:55:55
一 经济危机与世界统一经济体系的崩溃
大西洋彼岸的蝴蝶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若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1]18世纪中叶,西方进行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的巨大提升,本国的市场根本无法消纳其巨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谋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敲开了一个个闭关自守的农本国家的大门,这也直接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的急剧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因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1929年美国发生的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就是这样的导火线,这次危机迅速席卷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纽约交易所股票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跳水,30种工业股票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股票价格从平均每股141.9美元跌到28美元,20种铁路股票价格从平均每股180美元跌到28.1美元。从1929年9月到危机末期的1933年7月,美国股票市值总共蒸发了740亿美元,跌去了5/6;大批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业生产连续3年下降。1932年,美国全国工业生产指数与危机前的1929年相比下降了47.3%,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55.6%,其中钢铁产量下降了近80%,汽车产量下降95%,破产企业达13万多家。[2]
其他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逃脱股指狂跌的命运。危机很快扩散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随着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商品价格也开始不断下跌,大多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发价格下跌了1/3~2/5,只有英国的批发价格跌幅低于3/10。农产品和原料的价格下跌更加剧烈,下跌幅度大都在40%~50%。世界各国农业遭受严重打击,棉花被埋在土里,咖啡豆被烧掉,母牛被屠杀,羊被烧死。
在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批发价格、工矿业产量以及工人的失业率都出现了急剧的变化。比如以1929年美国工矿业生产指数为100,1932年美国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到54。根据同样的计算方法,英国的这一数字下降到84,德国下降到53,法国下降到72。同时,失业率急剧上升。1931年,美、英、德等国的失业率都飙升到了10%以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一度高达3000万人。在最严重的时候,美国每3个人中就约有1个人失业(见附表1-1)。德国由于失业人数增多,社会混乱现象加剧,这使得该国纳粹势力得以迅速发展。英国则因失业津贴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导致工党内阁垮台。
经济危机也使不少公司的利润减少。1929~1932年,英国工业公司利润减少28.6%。1932年,美国钢铁、机器制造、汽车、建材和采矿业的202家公司亏损2.7亿美元。企业破产现象更是比比皆是:1929~1932年,美国破产的企业超过14万家,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3.2万家。美国农业经济收入总额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到1932的47.4亿美元,大批农场破产或濒临破产边缘。银行业在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1930~1933年,美国有8812家银行被迫暂停营业。[3]经济危机使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衰退达到空前的地步。当时的国际联盟经济部部长阿瑟·索尔特曾感叹说:“欧战告终以来,阅十有三载,吾人又回到了战事初停的混乱状态。”[4]
金本位的瓦解
世界经济危机前各国货币体系普遍实行金本位制[5]。1810年,英国率先向金本位制过渡。19世纪70年代,德国、法国也开始实行金本位制(或单本位制[6])。从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到20世纪的头10年,金本位制扩散到美国、俄国、日本(日本的大部分黄金储备在伦敦,因此是接近金汇兑本位制的金本位制)等国。此外,世界上一些不发达地区也开始逐渐采用金汇兑本位制,加强了同金本位制国家的联系。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的头10年,亚洲的印度、菲律宾、台湾等殖民地和地区,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墨西哥、秘鲁等国都相继采用金汇兑本位制。[7]至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体系全面崩溃之时,全球累计有59个国家和地区实行过金本位制。金本位制为何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盛行于世界各国呢?
首先,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是国际金本位制形成的主导因素。国际金本位制是在英国一国货币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各国的自发选择,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的一种国际货币制度,它伴随着英国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在全球扩散。
其次,国际金本位制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过去到现在,国际金本位制一直被一些经济学家、政治家和银行家所青睐。其原因在于以黄金作为各国货币的定值标准,在黄金价值稳定的前提下,保证了各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最后,黄金的自由流动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汇率的相对稳定。由于国际金本位制要求固定汇率,各国的国际收支实现了相对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为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大量出口工业品,从而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同时英国又通过海外投资将这些资本投入其他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之间的互补,这一趋势为国际金本位制的平稳运行提供了环境。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金本位制给世界市场上各种货币的价值提供了一个互相比较的尺度(按含金量),使同一种商品在各国的价格能保持一致,这样各国的价格体系就能被联系在一起。而世界货币(黄金)的确立及金融网络的形成,标志着世界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际经济体系。由于世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任何一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存在都已不可能。
但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改变了这种统一的经济体系。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席卷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危机之下,各国为了刺激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纷纷主动贬值本币,美国总统罗斯福更是直接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如此一来,世界货币市场汇率大乱,各国运行了十余年的金本位制难以为继。1939年,著名的伦敦金市被迫关闭,全球黄金交易完全停止,这也标志着国际金本位制的彻底解体。
货币集团的形成
金本位制解体后各国的货币政策又该何去何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行本国信用纸币,并以纸币为基础组成货币集团,形成了以一些重要国家为核心的地区性货币集团:英镑集团(以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为基础,加上历史上与伦敦有密切金融联系的一些国家)、美元集团、法郎集团、马克集团、日元集团等。[8]这种经济集团“结合成一个紧固的堡垒,对敌人发动经济进攻,实行资源封锁。它可以随时宣布拒绝敌国或假想敌国的流通纸币,实行经济绝交”,“经济集团在……资源战和军事竞争上,发挥了很大的威力”。[9]
英镑集团。1932年,根据《渥太华协定》,英联邦国家一致同意扩大相互间的进口优惠,削减英联邦国家之间的关税,提高对英联邦以外国家的关税,这就是“帝国特惠制”。帝国特惠制一方面增加了英联邦国家之间的贸易,如1929年英国出口货物的42%都是销往英联邦国家和英镑集团国家,1938年这个比例则提高到62%。另一方面,帝国特惠制提高了英国在英联邦国家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后,与英国有贸易联系的国家,如英联邦国家、瑞典、丹麦、挪威、葡萄牙和拉丁美洲的几个国家,使自己的货币与英镑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各国以英镑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在国际结算中也以英镑作为清算手段,从而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货币集团,即英镑集团。这虽然是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组织,但在当时是势力最大的货币集团,而且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美元集团。美元集团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联盟。1933年,在经济大危机冲击下,美国被迫放弃了金本位制。1934年,美国联合一些中美洲国家及菲律宾、利比里亚组成美元集团,以抗衡英镑集团和法郎集团(也称金集团)等,1939年该集团进一步发展成“美元区”。美元集团不像英镑集团和法郎集团那样有法律约束力,它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组织,其主要特征是:(1)集团内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并以美元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2)集团内各国一般不实行外汇管制,资金可以自由流动;(3)贸易和非贸易结算通过美元办理;(4)各国的黄金和大部分外汇储备在美国。美元集团包括美国及其属地、玻利维亚、加拿大、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菲律宾、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10]
法郎集团(也称金集团)。20世纪30年代英国放弃金本位制,以英镑作为国际清算手段,并随即采取了英镑贬值的方法来促进商品出口。法国凭借其雄厚的黄金储备、巨大的贸易和预算盈余,联合比利时、瑞士、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结成了法郎集团。它们企图继续维持金本位制,面对其他集团的货币贬值,它们希望通过通货紧缩来维持贸易平衡和保存黄金储备。
马克集团。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中巨额的战争赔款给德国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一战后,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不能进行海外投资;连年战争又使国内的工业生产受到极大消耗,短期之内难以恢复。外界的经济压力和内部的经济紊乱,使德国民不聊生。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更令德国经济雪上加霜。偏偏这个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法等纷纷成立了货币集团。德国趁机拉拢东南欧国家结成马克集团。东南欧国家是欧洲重要的农产品和原料供应国,它们的产品被英国(英镑集团)和法国(法郎集团)拒之门外,它们急需市场来销售农产品和原料。德国利用抵偿贸易协定和清算贸易协定与它们互通有无,从而在东南欧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20世纪30年代,在东南欧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德国所占的比例全都成倍增长。德国还用同样的办法与南美洲若干国家开展贸易,1929~1938年,在南美20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英、美两国的比重在下降,德国的比重显著上升,进口占比由10.6%上升到17.8%,出口占比从8.1%上升到10.3%,德国同南美洲的贸易额几乎回升到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虽然德国通过这些方式提升了自己的对外贸易额,但总体来看,德国马克集团的实力仍相对弱小。
日元集团。所谓日元集团,是指由日本本土及其所占领的朝鲜、中国台湾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结成的经济集团。日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促进集团内人、财、物的流动。日元集团成立后,日本与日元集团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日本对集团内其他地区的出口从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4%上升到55%,进口从占比20%上升到41%。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升级,日元经济区扩展为“日满支经济区”,后来更进一步扩展为“大东亚共荣圈”。
区域性货币集团的影响
货币集团限制了资本在国际上的流动。各货币集团成立后,纷纷划定范围,仅向特定的集团成员进行贷款。例如,英国规定,只有英联邦国家和某些英镑区国家才能在伦敦发行债券。瑞典仅向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贷款。在法郎集团内部,比利时、荷兰和瑞士可以向法国贷款。可以看到,区域性货币集团妨碍了资本在国际上的流动,这对20世纪30年代迫切需要资本应付危机的世界经济来讲是致命的。
货币集团加快了世界贸易壁垒的形成。经济危机后,英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规定只有英联邦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商品仍可享受自由进口或低关税优惠(即所谓的帝国特惠制),而将英国和英联邦以外的广大国家排斥在低关税优惠之外,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关税壁垒,等于向其他国家宣布了以关税为武器的商战,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关税大战。自此以后,欧洲各国的关税壁垒逐年加高:1937~1938年,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税率方面,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亚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罗马尼亚由48.5%增至35%。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税率方面,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捷克斯洛伐克从36.3%增至84%。
货币集团催生了进口管制的泛滥。有些国家除了用关税保护本国市场以外,还采用进口配额制和其他贸易数量控制形式,对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数量进行限制。法国是第一个大规模使用进口配额作为反危机手段的国家,其他国家很快群起效仿。到1939年,有28个国家(其中19个是欧洲国家)对大多数商品实行配额或许可证制度。控制输出(入)商品数量对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国家坚持黄金不能贬值,而外汇管制对其本国商品输出(入)贸易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在其他没有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会导致该国商品实际价格下降,从而达到鼓励本国商品出口占领他国市场的目的。所以,那些没有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与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进行贸易时,金本位制国家往往会吃亏,导致其商品贸易出现逆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只有实施严格的进口管制,才能达到贸易平衡。而对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来说,达成贸易平衡的手段就比较多,比如可以通过数量管制与外汇管制相结合的方式等。
总体来看,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货币集团林立,这是在原有国际经济秩序崩溃后各方寻求经济合作的尝试。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每个集团都只追求自身的利益,反而加剧了经济危机。各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民族利益,竞相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如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等,加紧争夺有限的世界市场。
一时间,世界市场硝烟弥漫,愈演愈烈的商战最终演变成为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