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美尔与后现代社会理论
- 张小山
- 2874字
- 2025-04-08 15:19:16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一般认为,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又译为西美尔、西梅尔或席美尔)是最被忽略的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虽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在社会科学领域曾有过较为广泛的影响,但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却遭到冷落,甚至被遗忘了。有一个事实可以作为佐证:美国学者斯皮克曼(N.Spykman)于1925年出版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齐美尔社会理论的专著之后,一直到1981年才由英国学者弗里斯比(D.Frisby)撰写出第二部关于齐美尔社会理论的专著。此外,齐美尔最重要的著作《货币哲学》的英译本晚至1978年才推出[译者是弗里斯比和波托莫尔(T.Bottomore)],而另一本关于认识论的名著《历史哲学的问题》的英文版也仅仅早一年发行。虽然齐美尔独特的社会学视角与观点很长时间不是社会学界的主流,但还是吸引了不少社会学家,它们以比较隐蔽和曲折的方式在社会学界传播,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过,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学术界又重新燃起对齐美尔的兴趣,他的作品广为流传,他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式不断受到肯定与好评,其学术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齐美尔进而被封为古典社会学的四大家之一,与社会学界久负盛名的“三大圣人”——马克思(K.Marx)、涂尔干(E.Durkheim,又译为迪尔凯姆或杜尔克姆等)和韦伯(M.Weber)相提并论。齐美尔的思想极其庞杂,关注的议题也特别繁多,很难将他归入某一具体的社会学流派,但他对社会学中的众多流派,如符号互动论、结构功能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批判理论,以及当代的文化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影响。齐美尔是个多面体,他恐怕是社会学家中获得各种不同标签最多的一个,这些形形色色的标签包括:“形式社会学家”“微观社会学家”“互动论者”“唯美主义者”“印象主义者”“社会学的漫游者”“社会学的游手好闲者”“时代的诊断家”“第一位研究现代性的社会学家”“早熟的解构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的早期代表”,等等。有人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齐美尔,只有站在当代话语形态中的不同立场上解读出来的不同齐美尔”[1]。总之,齐美尔的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值得格外珍惜和深入挖掘。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尼斯比特(Robert A.Nisbet)指出:“社会学家永远可以通过重读韦伯、齐美尔等人的著作而获益。”[2]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今日物理学研究者可以不用阅读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原著,就能从事本学科前沿领域的严肃探索;而今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没有认真阅读过本学科经典大家的作品则是无法想象的,至少他一定是个孱弱的营养不良者,因为缺乏重要的智慧源泉的持续补给。某种意义上,重读齐美尔、挖掘其思想的潜力以获得智慧的启迪是防止精神贫乏、思想缺钙的一剂良方。值得注意的是,齐美尔思想中蕴含着不少后现代因素,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开发。在笔者看来,齐美尔的精神气质和研究旨趣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3]相当契合,将他视为“早熟的解构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的早期代表”,或者看成“第一位后现代性社会学家”[4]还是有比较充分的依据的。正如加拿大学者大卫·莱昂(David Lyon)指出的:齐美尔现在不仅被公认为社会学的开山鼻祖之一,而且还是他们当中“惟一的后现代思想家”[5]。本书将重点探讨齐美尔社会理论及研究中所呈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希望对迟到的“齐美尔复兴”做出一点贡献,同时对当今的社会理论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齐美尔的学术遗产极其丰富,现有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他的思想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国外一度兴起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齐美尔,探讨其思想中的后现代特征,但其后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并没有延续。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认真梳理齐美尔社会研究上的主张及实践,总结其社会理论的特征,重点提炼出与后现代主义关系密切的特征,以尽可能充实的资料和比较严密的逻辑,论证齐美尔确实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研究范式的早期代表和探索者。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一,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国内关于齐美尔的深入分析不多,关于他的社会理论的系统研究就更罕见了。国外从后现代视角探讨齐美尔社会理论尤其是方法论的文献也很稀少,本书试图在这方面有所贡献。
第二,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近的产物,而且与主流社会学大相径庭,在社会学的传统中没有根基。本书试图表明,社会学创始之初,就暗藏着后现代主义的因素,潜伏着一条社会研究的另类路径。齐美尔既是现代社会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研究范式的先驱。
第三,在社会研究的一些核心问题上,比如社会的基本假定、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研究的宗旨及核心议题、社会研究者的角色、理论建构的策略及标准、价值介入的程度、具体方法的运用、研究成果的表述等,齐美尔做出了深邃的思考,时至今日仍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第四,齐美尔在社会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值得充分肯定,他在社会研究中的一些大胆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以用来指导当下的社会研究。
第五,齐美尔的思想是一个智慧的宝库,是社会研究者获得启迪的重要源泉。很大程度上本书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激起有识之士深入研究齐美尔的热情,让齐美尔的思想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与应用。
三 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书试图通过对齐美尔大量著述的认真解读和系统梳理,同时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齐美尔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总结出齐美尔社会理论及研究中与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的特征,进而阐明可以将齐美尔视为社会研究四大范式之一的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早期代表或初始的探索者。总的思路是:首先,从异常杂乱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研究的主张及实践中,归纳出它们在研究旨趣、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表述方式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其次,相对应地,着重从另类独特的研究旨趣、建构主义的本体论、怀疑主义的认识论、多元主义的方法论、自由随意的表述风格等五个方面阐述齐美尔带有浓厚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社会理论及研究的特征;最后,通过比较齐美尔与后现代主义几个代表人物的相似性,进一步论证齐美尔思想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总结齐美尔在社会理论及研究方法上的贡献。之所以选择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与阐述,是因为它们基本涵盖了一项完整的社会研究最主要的面向(同时也关涉齐美尔社会理论比较核心的内容):首先是依据一定研究旨趣选择确定合适的研究选题,其次在相关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进而运用有效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最后是通过某种表述方式将研究发现展示出来。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讨论,可以发现齐美尔的社会理论及研究方法中蕴藏着丰富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再将齐美尔与后现代主义几个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一番比较与分析,进一步表明齐美尔与后现代主义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家族相似性。齐美尔的很多重要思想及主张虽然不为同时代及后来许多学者所理解和接受,但却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复活了,并以某种极端形式重现出来。因此,有比较充分的理由将齐美尔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早期代表或初始的探索者。
本书属于理论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解读、分析、总结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研究的结论。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概念辨析、抽象思考、归纳、比较、类推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