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形象论纲:近代以来大国的存在方式、核心变量及其形象问题研究
- 方正
- 7476字
- 2025-04-08 19:16:10
前言
近代以来,“国家形象”问题由国家自发实践进入学界,促使多流派多学科对这一领域展开研究与诠释,催生了诸多具有理论性的形象建构学说。这些学说在推进过程中,也对各国家制定本国形象政策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世界近代史为考察范围,国家形象斗争的热度与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烈度呈正相关,如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期间,对立双方开展的包括形象宣传在内的意识形态攻势。这促使“国家形象”研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国家形象”议题进一步融入大众视野与日常生活,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与重视。
国内外学界普遍认同,“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于大国而言,更是如此。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偏见,源于西方对中国的陌生、隔阂和不了解;二是文化霸权主义,西方一些国家故意对中国进行妖魔化;三是中国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缺乏经验,包括国家形象构建在内的国际性的文化建设与传播,未能很好地赶上当代中国经济、军事、政治建设步伐与成就,是在特殊领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一种表现。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1]本书主要从“什么是大国与大国形象”“构建什么样的大国形象”“怎样构建大国形象”展开。
一 什么是大国与大国形象
大国形象是大国的重要内容,是大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国竞争的重要场域,因此具有战略意义。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来看,大国及其形象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辩题。“大国”的存在、变化、消亡及其作用的全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规律,并受历史规律的限制与指导,这是大国及其形象问题能够成为历史辩题的先决条件。世界近代史表明,“大国”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重要力量,并对历史车轮的走向产生巨大影响,这是大国及其形象问题能够成为历史辩题的必要条件。进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大国”的发展方向与行为方式将深刻影响全人类的未来,这是大国及其形象问题能够成为历史辩题的充分条件。
首先,大国形象以大国为依托。什么是大国?目前中西方学界对此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权威定义,理论界与舆论界在使用“大国”时存在一定的经验取向。以世界近代史为考察范围,我们可以将大国总结为“大体量的现代化国家”。一方面,大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突出特点就是“大”。主要体现在体量上,包括领土范围、人口数量、资源存量、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国家实力要素。另一方面,大国能够从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是成功实现现代化,主要动力为两次工业革命和21世纪以来的科技爆发。需要注意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逐渐实现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化,并获得大国身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是,其成为大国的过程,伴随着殖民主义的血腥灾难与残酷剥削,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与此同时,尽管西方是现代化的先行者,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经过长期探索与艰苦奋斗,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奇迹充分证明,现代化不只有西方化一条路可走。
其次,大国形象是大国本质的体现,近代以来的大国本质是什么?工业革命拉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帷幕,欧洲各国先后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并踏上了殖民主义扩张道路。不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还是英、法、德、美,其大国身份均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特征。因此,近代以来的大国首先是殖民主义大国。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殖民主义发展到顶峰,西方大国内部的帝国主义矛盾越发深重,并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的西方大国成为帝国主义大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帝国主义大国统治的世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社会主义大国。帝国主义内部矛盾引发两次世界大战,并使得部分国家丧失大国身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开启,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美苏两国成为霸权主义大国的代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冷战的结束并没有改变美国的存在方式,反而依靠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推行强权政治,成为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于一身的超级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宣告着旧的殖民主义的破产,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与国家奋起反抗,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国家重新获得大国身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2]。各国正通过民族复兴运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部分国家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新型大国,响应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深切呼唤。应当注意的是,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广大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但殖民主义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更加隐蔽的方式继续存在,如金融殖民、文化殖民等。因此,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民主与自由等宣传攻势并不能粉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大国的本质。
最后,大国形象受大国变量的影响,大国的核心变量是政治因素。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古往今来,世界上的大国崩溃或者衰败,其中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中央权威丧失、国家无法集中统一。”[3]总结大国兴衰成败的经验可以看出,大国不仅需要军事和经济的硬实力,也必须具备文化和政治的软实力,其中军事、经济和文化实力的叠加,造就了大国的体量与现代化,而政治实力更具操作性,能够使大国国力出现倍增或锐减,因此是决定大国繁荣或消亡的核心因素。正如管子所说的“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
大国的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阶级性与人民性上。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力量对比,即对大国进行统治的阶级属性;二是占据统治地位的领导核心,主要是政党与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治理能力。总的来说,就是大国领导核心的属性与能力,集中表现在大国上下能否团结统一与行动一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性则体现为大国能否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客观规律。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新型大国的内在属性与要求。
中西方的大国形象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大国的核心变量为百年变局中的大国形象构建指明了方向,大国形象不仅要关注其物质属性,更要关注其伦理属性。这正是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型大国与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代表的旧形态大国的本质区别。中西方构建大国形象实践及其内容的区别源于对“大国”不同的文化文明属性及其反映的政治哲学。《说文解字》讲:“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庄子》道:“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孟子·尽心下》讲:“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大就是要符合“善”“信”“美”“大”“圣”“神”等标准,并且始终秉持“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奋斗精神。那么,“大国”就是要“内圣外王”,“形于中,而发于外”,内以精神为之“大”,外以体量为之“大”。西方在通常意义上并不严格区分“大国”与“强国”,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思维的表达。反映在语言上,美西方以“Big Power”指代大国,“Great Power”指代超级大国,其关注点在力量、实力、权力上,因此创造出“无政府状态”“无序状态”“自助体系”等现实主义理论,粉饰殖民掠夺、压迫剥削。出于文化文明的差异,以及国家观、世界观、生命观等区别,中国在“大国”的翻译问题上,采取了一种“去权力(强力、强权)”方式,即“Major Country”(大型国家、主要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形象是一种对大国“充实而有光辉”的本质描述,有别于西方以权力和利益为现实导向的形象重构。
二 构建什么样的大国形象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我国大国形象建构的课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4]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5]“无论如何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这十分重要。”[6]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7]温家宝同志也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他说:“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明天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充满希望的大国。”[8]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9]
进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的关键时刻,中国作为变局中的核心变量,为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和平发展之路前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必然遭遇到西方大国的蛮横阻拦。在全球化与世界大国核平衡的现实条件下,大国之间爆发直接战争的后果极其严重,不符合全人类与大国的根本利益。当显性战争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时,形象领域的交锋就越发激烈。因此,我们要将构建大国形象作为“国之大者”的重要内容,分析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从而积极作为。
近代以来,大国之间的形象斗争始终存在,如独立战争期间的英美形象攻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形象攻势,这一类大国间的形象攻势是作为战争的辅助手段同步进行的。但到了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并没有爆发直接战争,大国形象上升为斗争的主要场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大国占据的形象关键词是“民主”,而资本主义大国占据的形象关键词是“自由”,双方交锋态势紧张,并且势均力敌。然而苏东国家的解体使得社会主义陷入了低谷,社会主义终结论一时甚嚣尘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获得了民主自由的解释权,并自封为民主自由的灯塔,不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对其他国家进行打压,甚至蛮横干涉他国内政。
这一历史进程启发我们,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群体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也要以外国理论、外国叙事,把握外国思想根源和实践走向。“知识—权力”理论揭示了当前西方把持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这也是本书使用一定篇幅着重分析外国近现代重要理论,并探索“知识—权力—秩序”框架的实践动因。我们应当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一方面要摆脱被动解释局面,积极引导国际议题;另一方面要审慎谋划、提前布局,占领形象“知识”的下一个高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主动建构“知识”,设置议题,掌握话语“权力”,从而改善当下国际体系中不公平、不公正的部分,推动建构符合中国与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新“秩序”。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即“和合”“进步”“美好”。这三个词的优势在于,简洁直白、易于翻译传播以及能够产生跨民族、跨文化的共情与认同;内涵美好、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响应人类社会追求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大国本质,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首先是和合。当今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唯有合作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合作是人类社会走向持久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唯一正确选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风险与挑战,新时代的中国正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的主要倡导者与践行者。
其次是进步。随着两个大局不断深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更加显露出其本质,世界各国和人民逐渐认识到以美式民主和自由为构建核心的西方大国形象的虚伪,世界需要新的领导力量,带领各国人民不断进步。进入新时代,璀璨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航母高铁、量子通信、桥梁基建和空间站等不仅铸就大国重器,也成为大国新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进步大国该有的样子。近年来,国外理论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以及抗击疫情等都做出了积极正面评价,典范、模范成为高频词,这也证明,中国是进步的典范,能够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者。
最后是美好。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期待。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这“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10]。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使中国成为纷乱世界中一个更加美好的大国。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11]最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和合”“进步”,还是“美好”,它们都应当归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国。
三 怎样构建大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2]我们当前的使命任务就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举旗帜是定方向,聚民心是强基础,育新人是保未来,兴文化是增自信,展形象是新突破。“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3]构建中国大国形象是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关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课题,必须要以“国之大者”的态度和视角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
首先要坚定“四个自信”,实现理论超越。长期以来,西方把持着国际话语权,冷战结束后,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根据本国意志重构了世界秩序和理论体系。西方性呈现鲜明的美国性,美式话语体系的最显著特点是,包括战争、和平、发展在内的一切国际事务,甚至其他主权国家的国内事务的解释权都被强行归于美国。与普适性装扮普适价值一样,美方以理论性代替理论,构建起一套符合美国价值观与需求的美式话语体系,强行主导国际话语权。西方化演变为美国化。这种靠霸权主义、篡改历史立足的发明创造缺乏合法性,因而解释力也将随着霸权主义的衰落而显示出疲态,无法经受历史和人民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国形象构建理论,保持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西方理论和美式理论的本质是地方性理论,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理论。
其次要把握构建主体,坚定道路方向。构建中国大国形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成为新型大国,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科学探索下,我们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我们在开展大国形象构建的实践中,必须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进,保持中国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最后要分析当前形势,明确传播对象。大国形象竞争,就是国际话语权的竞争。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弄清怎么讲、讲什么,更重要的是讲给谁听。因此,传播对象是必须明确的竞争焦点。很明显,我们不仅要讲给广大西方国家的人民听,让他们了解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中国,更要讲给广大亚非拉和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民,争取世界民心。历史上大国的消亡和大国形象的幻灭给所有大国以启示,伪善的大国和虚构的大国形象终将被历史与人民抛弃。因此,当我们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步奋进的时候,应当保持清醒与警惕,走向强国的过程就是完整构建并全面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坚决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4]在“两个大局”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大国形象是国之大者的题中应有之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实践路上必然会面临许多风险挑战与阻碍,但是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让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316页。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336页。
[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107页。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124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28页。
[6]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534页。
[7] 《胡锦涛文选》,人民出版社,2016,第141页。
[8] 齐鹏飞、李葆珍:《新中国外交简史》,人民出版社,2014,第219页。
[9]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第70页。
[10]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第19页。
[11]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525页。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第312页。
[1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194页。
[14]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