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形象论纲:近代以来大国的存在方式、核心变量及其形象问题研究
- 方正
- 1432字
- 2025-04-08 19:16:11
第一节 “大国”成为历史辩题的对象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是一部西方殖民主义的血腥史。自16世纪初殖民主义由葡萄牙、西班牙开端以降,伴随18、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逐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加速瓜分世界领土、划定势力范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渐次登场,一度成为霸主,获得殖民主义大国身份。至20世纪,殖民主义愈演愈烈,帝国主义间矛盾激化,两次引发世界战争,其结果是部分旧帝国走向失败、没落和分裂,失去大国身份。与此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反殖民反压迫斗争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迅速发展,殖民主义走向瓦解,印度、中国等赢得独立,从历史中苏醒,重拾大国身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合国成立为标志的战后秩序建立,枪炮殖民失去合法性,经济殖民、政治殖民、文化殖民成为主要方式,殖民体系由台前转向幕后。美苏成为世界两极,冷战拉开帷幕。猝不及防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结束了历时44年的对立局面,美国成为单极,世界中心最终由欧洲转向美国,西方化演变为美国化,后殖民主义的世界格局由此固化至今,帝国主义间互不侵犯势力范围成为潜规则和长期共识。“民主和平论”似乎论证了“历史终结”的正确性。大规模战争业已结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担忧逐渐淡去,世界主流转向和平与发展。
战争、和平与发展贯穿着人类的20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大爆发等积极因素激励着人类朝着21世纪奋进。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秩序的规则制定者和行为领导者。然而事实证明,美国的世界秩序的本质是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殖民秩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世界解放斗争和解放运动仍在局部爆发,而帝国主义一面坚信西式民主至高无上的合法性与优越性,宣扬虚伪的道德观念,一面以实际行动证明,“哪里出现反抗,哪里就压迫不足”的殖民传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企图以霸权主义方式给依旧沸腾的世界扣上盖子。然而21世纪伊始,全球恐怖主义就以极端方式扯下了美式民主的遮羞布,提醒着人类,世界并不如表面看上去的那般风平浪静,“权力”和“利益”依旧是西方大国的核心命题。
但是,世界上先进的、正确的、进步的力量总能够在压迫中生存和发展。21世纪的前20年最大的变量,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顶住苏联解体与和平演变的压力,“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1],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走进新时代,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阻碍世界前进的消极因素越发明显地出现衰退,而人类社会进步力量更加蓬勃发展,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态势,500年来西方主导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秩序或将终结于21世纪。
人类能否按照马克思所指明的方式书写21世纪,又能否以新的存在方式迎接并创造美好未来?其关键仍在“大国”。一方面,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大国对世界格局和人类未来走向具有重要影响,一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法德相继登场的欧洲混战,英美之争的权力转移,美苏争霸的世界对立。大国的战略意志和国家行动持续改变着世界。这不仅适用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而且越发显现出其深刻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人类对战争的警惕与对和平的珍视,世界各国和世界人民对大国的要求与期待有所变化,这也促使大国进行自我革新。
因此,什么是大国、建设什么样的大国、怎样建设大国等问题,就共同构成了大国历史辩题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