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商场大火

《北洋画报》中反映世象的社会新闻,视野立足平津,辐射华北,涵盖全国。北京与天津的社会新闻及事件,是编辑部的首选内容。“水火无情”,火患和水灾是普通百姓最为关切的灾害内容,同时也是《北洋画报》社会新闻的重要内容之一。

光绪朝后期,“消防”一词从日本引进,取代了之前“火政”,被沿用至今。光绪二十九年(1903),袁世凯于天津设立北洋警务学堂,学堂内设置消防“救火灾”的课程。消火防火的近现代技术和理念也在中国逐渐完善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演进。《北洋画报》曾多次报道天津的火灾,有时甚至连载专稿及照片详述该地区或建筑物火情的原委,引导读者关注消防,对北京的火情报道则不多,第1503期的西单大火是少有的一次。

这一期2版的左下方,刊登了两张照片。一为“北平西单商场十日晨大火,损失百余万,图为火起时消防队施救情形”,一为“北平西单商场被焚后之瓦砾场”。这两张现场照片及时、准确地反映了发生在两天前北平西单地区的大火事件。

关于这次大火的具体原因至今未见有准确、翔实的记录,只在当时北京当地一些的报道中看到零星消息,比如当日夜里大风天气、凌晨两点出火情、火点从商场北侧引出。火灾造成的损失却是有目共睹,虽有保险业参与,但依旧引起政府和商会响应救济。

西单最早因地处“单牌楼”路口(依长安街走向一东一西各有一牌楼,东为东单)而得名,后因扩修大路,南北两侧尤其是北侧,在之前商贩、摊位聚集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商业集散地和休闲娱乐场。

1910年代西单商业区的雏形既已存在(《北京经济史料》认为,1913年,由6家私人小店组成了西单商场),不过,1920年代末,因为归侨黄树滉先生投资兴建厚德商场,西单才确凿地繁华起来——最终扩成7000平方米的大商圈,包括厚德商场和随后兴建的福寿商场、益德商场、临时商场。而1937年那场大火,烧掉的就是“厚德”与“福寿”。后来,投资者又在西单地区原有基础上建造了两座商场:“福德”和“惠德”,在1940年代初,这两家和大火前的厚德、福寿、临时、益德一共6家商场最终共同构成了“西单商场”的名号。

《北洋画报》 第一千五百零三期 2版 1937年1月12日

《北洋画报》以两张照片报道了这场让人唏嘘的大火之后不久,又在1月21日的第1507期上刊载一篇《北平西单商场火后余闻》,记述了一位在西单经营珠花的英姓商贩,大火之夜救火,后又在灰烬中找到完好无损的珠花箱,也侧记了西单大火之后的世情。“西单”一直是《北洋画报》关注的一个话题,可以在这家画报里经常看到“西单商场内现有女子说相声者”“革新后之西单游艺商场”“西单咖啡馆之建筑竞争”等消息。“西单商场”影响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