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与秩序: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
- 耿元骊编
- 3122字
- 2025-04-08 21:11:40
引言
耿元骊
新冠疫情突发以来,全国人民居家抗疫,河南大学师生亦是如此。按张文宏医生所云,大家闷在家里,闷死病毒。虽然居家抗疫,但不能闷死心灵,更不可把人类的“自由思想”闷住。所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仍然坚持举行了“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系列云端报告会,让各位同学仍然能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保持学习和探索的状态,能继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作为教师,也期待在各位学术大家的启迪下,河南大学的师生能在一起共同思考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更希望我们河南大学的莘莘学子将来能为中国发展,特别是中国人的文化人生境界的提升,切切实实出一份力。以上,就是“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这个系列讲座的缘起之思。
自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重建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一直是久盛不衰的重要学术研究课题,取得了极为丰硕而突出的成果。当然,在传统中国,能否如同欧洲“市民社会”那样,可以有着相对清晰的界限把国家与社会区分开来,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的认识。很多学者都认识到,在以王朝体系为基本框架的帝制中国时代,基本没有可以两分(或者近似两分也无可能)的国家与社会,它们浑然一体。不过,大多数学者也倾向于同意,在没有更好的一套概念体系来取代“国家”“社会”这些词语所代表认知路径之前,我们仍然需要继续使用这些概念来进行研究工作,通过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才能逐步试图建构新的概念体系来推进研究向纵深发展。在此之前,还是要以“社会”“国家”作为我们思考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手段。
在今天欧亚大陆东部的这样一个大致范围内,我们“中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按王震中先生的认识,大致是经过了“邦国—王朝国家—帝制国家”三个阶段,而帝制中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自然段”,研究、探索帝制时代的中央与地方、权力与秩序、群体与空间等各种关系,对于理解历史中国,思考现实中国,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把握帝制时代的“国家”也就是“权力体系”在社会当中如何存在,思考它既控制社会,又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机制,是我们今天认识历史中国的重要环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遍邀硕学鸿儒,开启了“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系列讲座,希望通过各位学者的讨论和讲授,对传统王朝体制下的权力运作体系、社会结构、百姓民生等方方面面相互作用和运行过程的理解能更加深入,为思索历史上中国“社会”如何参与到国家治理进程当中提供更重要的观察维度,探讨中国传统社会治理逻辑并思考它在现代中国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为寻找新的治理机制,思考未来中国而提供基础性学理的支持。
本书即是阎步克、葛金芳、李振宏、包伟民、展龙、张剑光、耿元骊、倪玉平、侯旭东、仇鹿鸣、程民生、彭勇(以上按本书中先后顺序)等先生或集中讲座,或小范围讨论,或课堂讲授的思想结晶,且均以河南大学师生为授课对象,在河南大学(有些是疫前校内现场讲授)围绕上述主题而展开的十二篇精心之作,可大略分为“帝制体系之方向认知”“社会架构之运行机制”“日常生活之官民人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帝制体系之方向认知”,主要讨论帝制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阎步克教授对等级社会秩序提出全新认识,周为品位分等,秦汉是职位分等,魏晋唐宋品位为主,明清则向职位回归。在“品位—职位”模式下,历代官贵等级管理制度变迁,就呈现出了清晰的五大阶段,有一条“周爵体制—秦汉爵秩体制—隋唐一元化多序列复合体制”的线索。葛金芳教授认为,从产业结构角度考察中国历史,可以从社会经济形态入手。中华民族是农业民族,先秦汉唐是古代农业社会,宋元明清是近世农商社会,20世纪后逐步进入现代工商社会。李振宏教授从经济史的角度继续论证“皇权专制社会说”,认为皇帝对整个天下的所有财产具有独自支配的权力,这是皇权专制在经济领域的基本表现。包伟民教授则从不同视角出发去观察帝制中国,建议学子们摆脱片面的观察方式,尽可能综合分析,方能学习掌握历史学的思维方式。他提醒说,分析社会现象切忌简单、线性的观察思路。那种唐到宋传统市制瓦解,城市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的看法,缺乏史实依据。
第二部分“社会架构之运行机制”,讨论帝制“国家”如何运行,如何在政治舆论、经济基础、基层权力体系、国家财政维持等关键节点上保持社会得以运转的机制。展龙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社会,舆论依附于国家权力,稳定少变,功能有限。专制王朝强制维系“舆论一律”,使追随专制的文人学士信仰增添了牢不可破的桎梏,也使置身于政治之外的普通民众成为真正“没有语言的人”。张剑光教授认为,开天盛世时期江南经济,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快速崛起的局面,为国家财赋重心转移准备好了基础条件。安史之乱这个偶然到来的事件之后,南方马上替代了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重心。耿元骊教授认为,国家权力越来越向基层延伸,是一个总的趋势。宋代通过“纠役”纷争而展现出来的权力网络构成,可以厘清最底层乡村社会自我运转机制、人际关系构成、社会网络分布,并以之了解地方性权力运作过程,探讨基层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倪玉平教授认为,晚清财政由内敛走向扩张,从保守走向激进,由传统农业型财政向工商业型财政转变,虽然受到近代外国财政影响,但主要还是内生性,是中国近代化的产物,但也反过来塑造了中国近代的走向。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之官民人等”,讨论在国家之下的“人群”,这是“社会”构成基底,是历史主体,也更是“声音”较少的那部分,但却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是制度运行的载体——“人”,在传统史学当中他们面目模糊,是小官吏、小知识分子、女性。侯旭东教授通过讨论《乙瑛碑》所载的若干小人物,讨论汉代官府的属吏群体,通过文书记载详细考证,分析当时国家治理时的君臣互动,理解当时国家行政运转,更深刻地解释大臣乃至百姓对皇帝处理政务提出建议有何作用,提醒我们去思考后代王朝国家运转中臣民的作用。仇鹿鸣教授通过墓志与小说两种文本材料,讨论唐朝士人在迁葬中的习惯和经历,通过墓志去发现家庭关系,看到一些具体人的历史,讨论个体喜怒哀乐与家庭内部看不见的紧张。通过误掘他人坟茔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探讨社会关系,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社会秩序与习惯。程民生教授则更为关注在史籍上几乎被隐身的女性,认为提高女子文化水平,在宋代已成共识。而宋代妇女整体文化水平高,自立自强,自我意识苏醒,内心深处渴望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宋代女性在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为自己时代的文化繁荣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彭勇教授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故事,讨论了制度与命运、制度与秩序、秩序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他认为帝制时代,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愿望和要求,体现在制度设计层面,越来越强烈地体现在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控制上。国家制度设计意在维护统治秩序本身,体现在个人命运上,时代的一粒尘,便是个体头上的一座山。
以上,共同构成了本书主题“权力与秩序: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任何一项研究的展开都是由具体内容构成,而无法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本书亦是如此,十二位教授选择了十二个具体问题,但是他们所期待展现的不仅仅是十二个具体故事。通过这十二个看似偶然的选题,从不同侧面具体内容上的观察可以让读者(听者)反复思索,上下探求帝制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说,十二位教授化繁为简,在观照全局的同时又注意细节,注重材料解析,概念框架建立,在史学分析方法和现实关怀上都给予听讲者以深刻启发。
十二篇文稿的汇集,不仅仅让我们河南大学学子有所收获,还希望在更大范围内让更多的学子受益,这是出版这本书“初心”勃发之源。愿广大史学青年学生都能在新冠疫情背景之下,既齐心抗疫,更能定心、收心从事高深之学术研究,将“止于至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