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认知日益深刻,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绿色金融体系逐渐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迅速发展。不仅如此,我国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并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碳中和目标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由此产生的政策变化和产业变革影响着绿色金融的发展,我国需要牢牢把握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现代化气候治理体系建设,并进一步落实气候投融资工作。

1.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双碳”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绿色产业比重,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我国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绿色技术和绿色创新理念,鼓励国内外绿色技术和绿色创新企业落地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绿色技术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进一步明确绿色发展规划。

在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 我国应加快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从资本、人才、市场等方面入手加大绿色创新支持力度。

●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为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 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转化,在政策层面支持绿色科技孵化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绿色技术转移转化众创空间建设。

● 采取创新激励机制、政府投资支持、建立ESG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多种措施吸引绿色投资者。

● 根据地方特色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和产业特点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 加大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力度,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 践行绿色投资理念,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期,我国应把握“十四五”带来的绿色发展机遇,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步伐,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随着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绿色金融市场迅速扩张,绿色低碳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增量空间。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应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引领,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从一些成功的绿色发展案例中汲取经验,同时也要从顶层设计切入,加强基层落地实践,推动政策、市场、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并通过协同机制、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应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创新绿色金融实践,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对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支撑作用。具体来说,“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2所示。

图1-2 “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

❶ 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缩写,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的是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1)消费层面

我国要积极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完善绿色消费认证机制,通过绿色金融支持鼓励绿色消费,对生产端的绿色化转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融资层面

金融机构要创新绿色企业的融资质押方式,将传统的固定资产质押转变为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质押,降低中小型绿色企业的融资门槛,为绿色项目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3)投资层面

我国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增强其对ESG投资的认知与理解,鼓励投资者开展ESG投资实践,将ESG投资方向从权益型投资项目与产品转向低成本、高流动性、高透明度的债券ESG指数化投资产品,为我国债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4)金融产品层面

我国要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强化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利用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吸收更多资金,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减排功能,促使金融资本和低碳实体经济实现紧密结合。

(5)政策激励层面

相关部门要发布更多激励政策,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布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早期、中期的绿色技术项目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驱动经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应对气候变化,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逐步完善气候治理体系,革新能源体系,同时在制度层面为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