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2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系列成果:典型案例汇编(第一册)
- 王光文 李雄威主编
- 1773字
- 2025-04-21 20:26:50
做中国式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代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日益成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为推进高职院校发展,国家出台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双高计划”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真抓实干,在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三全育人”、实现五育融合、锻造过硬师资队伍等方面,成效十分显著。
本书立足近年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双高”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精选了学校建设案例、专业群建设案例、学术研究案例汇编成册,分别阐述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质量党建引领下,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着力优化师资团队等方面的主要做法、成果成效和经验总结,并且结合案例提出了合理化的推广应用建议,为其他职业院校推进“双高”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
在这些案例中,构建立体式“三全育人”模式,打造精品课堂、“工程云课堂”,创新“三阶四融五保障”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智能焊接”产教融合平台,构造五“维”一体师资团队,推行学分银行“一核三通”模式等,凝聚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和管理者的心血,体现了学院上下浓郁的创新氛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全方位制度的深度思考。如此全面的总结归纳和倾囊相授,为其他职业院校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提供了一本值得学习借鉴和经常翻阅的“工具书”。
本书能够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加强学习教育实践、师资培养实践、平台搭建实践,高度重视深化产教融合,用系统思维建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把企业、院校、行业和政府的各类资源有效整合,以建设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提供合适顶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未来,职业院校在加强顶层设计、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培育模式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职业院校的合力推进下,能更好地打开中国式现代化高职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职业院校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现代职教理论,躬身校本行动研究,共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更加美好的未来。全面增强“四大意识”,一要增强“我是职教研究者”意识,做引导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统一的“大先生”,做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引路人”;二要增强“我是专业思想者”意识,做面向未来、追寻积极的职业教育,做更加适合、更为优质的职业教育;三要增强“我是实践反思者”意识,聚力做正确的现代职业教育,正确地做务实的职业教育;四要增强“我是校本行动者”意识,做创新行动着的思考者,做有职教思想的“行动派”。
开创未来、赢在未来,职业院校要做知行合一、专业卓越的中国式现代化高等职教的先行者。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职业教育意蕴,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后疫情时代的职业教育趋向,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给职业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以数字化转型行动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大有作为”的创新实践,聚力推动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定力,坚持职教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真正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为适合、更加优质、更具特色、更有意义的现代职业教育,坚定自信走好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路。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永葆“赶考者”的心态、“探究者”的姿态和“先行者”的状态,在奋进新征程、实干创一流中展现“领头雁”和“排头兵”的新作为、新担当,为奋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职教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书写新篇章。
崔景贵
(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职业教育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2023年2月28日